媒体解析李克强记者会语言特点:列数字引典故

16.03.2015  10:47

  盘点李克强3次总理记者会 透析六大语言特点-- 列数字引典故忆往昔

  今天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大戏。今天是李克强就任国务院总理以来第三次答中外记者问。《法制晚报》记者梳理发现,在过去两次总理记者会上,李克强共计回答了26个问题(2013年11个,2014年15个)。在记者会上,李克强许多生动、干脆、有韵味的语言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亮数字、引典故、爱回忆、说口语、打比方、懂幽默,这是本报梳理出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6大语言特点。

   特点

  1 数据说话不空谈

  今天上午,李克强答记者问时表示,本届政府两年内下很大力气完成了当初提出的五年内砍掉三分之一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同时他介绍,今年将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国家部门授权地方政府审批的事项1200多项,今年要砍掉200多项,“不能像开车一样,松了手刹,还踩着脚刹,明放暗不放。

  记者注意到,有法学学士和经济学博士背景的李克强,在讲话时很少空泛谈论,善于用数字去讲道理,这也是过去两年记者会上显现的特点。

  2013年3月17日,李克强以国务院总理身份第一次出现在答中外记者会上。在为时107分钟的记者招待会上,他回答了11个问题,其中列出的几个数据让人印象深刻——国务院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还有1700多项,本届政府下决心要再削减三分之一以上;30多年前,中美的贸易额不过10亿美元,2012年已达近5000亿美元。

  2014年的记者会上,在两个小时的提问中,李克强列出了23个数据!用事实说话令人信服。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