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与环保 李修松委员:“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 根子在岸上

06.03.2017  18:04

  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将在3月3日举行,环保问题再次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黑臭水体的形成与城市的无序开发和建设密切相关,“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是百姓的迫切希望,也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城市水体受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一些城市的河道、湖泊水体黑臭问题突出,已成为困扰我国许多大中城市的难以治愈的顽疾。城市黑臭水体不仅严重刺激人们的嗅觉和视觉乃至心理,也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有数据显示,黑臭成因复杂,黑臭水体治理难度大。

  “截至2016年12月,全国295个地级以上城市,有220个城市排查确认黑臭水体2026个,累计完成的有321个,占总数15.8%,已开工整治的有641个,占总数的31.6%,超过一半的黑臭水体治理工程至今尚未开工。并且黑臭水体整治较早的一些城市,今年部分河道还出现了黑臭“回潮”现象。如何科学高效解决水体黑臭,许多问题尚待破解。

  李修松指出,“城镇水体排污量相对较大,污染类型多,水质改善见效慢,而且工作涉及多个部门,所以治理起来难度相当大。” 有些水体流经多个区域,作为各地政府来说,可能更多地关注本行政地区的水体治理,水体黑臭在下游,污染源在上游,黑臭水体治理往往各自为阵,上下游水体整治形成不了统一的整体,造成水体治理区域化、碎片化。

  “目前,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基本上都是政府包揽,资金筹集以地方财政为主,未充分调动社会资本参与。

  2015年4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水十条”),明确提出:到2020年,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均控制在10%以内;到2030年城市黑臭水体得到消除。

  李修松建议,应编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总体方案”,指导地方各级政府开展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同时,建立城市水环境治理的组织机制,加强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任务的统筹和协调,将黑臭水体的治理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职能部门,住建、水利、环保、规划等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部门联动,协同推进,为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提供组织保障。

  针对“水体黑臭”现象在水里,根子在岸上。 李修松建议,要根据不同水体,系统分析,坚持“一水体一方案”的技术要求,按照流域综合治理思路,注重统筹控源截污、环境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 尤其要把握几个关键方面:

  

  一是加强城市破损管网修复,整改管网错接、混接,完善雨污管网系统,切断直排入河的污染通道。

  二是构建水体生态修复系统,形成良性循环的多样化的水体生态系统。

  三是结合海绵城市理念滞蓄污染物,减少初期雨水污染对水体的冲击。

  四是活水循环,增加水体流动性。

  

  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不是单一工程,资金需求量较大,而且水体整治也不是“一次性”工程,需要持续性投入。李修松建议,要积极探索市场购买服务,推广采用设计、施工、管养一体化模式,引进具备专业技能的环保企业参与到黑臭水体整治中,“让专业人做专业事”。

   黑臭水体治理的难点在于治理效果的长效保持,如果治理后期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出现黑臭水体反弹,表现为丰水期好、枯水期差,晴天时水质好,雨天时又黑又臭的情形。 李修松表示,黑臭水体治理必须坚持工程建设与长效管理两手抓,注重城市水体的监测、清淤、保洁等工作的长效机制建设,用制度保障城市水体,构建“护水、保水”的管理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