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汉”的黑土地情结——访全国农村题材微广播剧本征集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曹景常

10.04.2015  16:15

  笔名庄稼汉的我市作家曹景常,刚刚在“全国农村题材微广播剧本征集大赛”中,以作品《万家桥》透视了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心态的变化,提出创造一个和谐团结的幸福乡村蓝图,被评为一等奖。

  城市里的“庄稼汉

  曹景常来自农村,他从不掩饰自己身上农民的烙印,所以,取笔名“庄稼汉”,时刻提醒自己别丢了作为农民的那份勤奋与朴实。他说,自己是地道的农家子弟,父亲是一位出色的铁匠,识字不多。记忆中,母亲似乎仅能识全自己的名字。

  曹景常喜欢写作,是因为从小身体孱弱,7岁之前不会说话、也不会走路。后来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终于会走路、会说话了,但性格一直比较内向、不爱张扬,所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想象和思考。也正是因为这样特殊的童年经历与个性,当与他面对面时,会更深地感受到他传承于庄户人家的憨厚和忠诚,备感亲切与实在。他先后做过机关文秘、广告策划人、记者、编辑,还做过刨路面、搬砖头等苦力工作,即使在累得腰酸背痛的时候,也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

  笔耕不辍的文学多面手

  在文学创作领域,曹景常可说是个多面手,对各种文学样式都有尝试。他1987年在《长春日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后,创作了大量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他创作的散文作品先后获《文艺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散文随笔征文”二等奖、全省建国六十周年文学征文一等奖;他创作的报告文学曾获得全国第二届时代新闻人物报告文学二等奖;他创作的诗歌曾获得《诗林》杂志举办的“全国建国六十周年诗歌征文大赛”二等奖。

  这些年来,曹景常笔耕不辍,在生活的土壤中深深地种下自己的文学梦,并不断用心血与智慧勤加浇灌,使其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曹景常这次获奖的微广播剧《万家桥》,就是黑土地情结的最好体现。这部仅2000多字的微广播剧,改编自他的同名小小说。他创作这篇小小说时,还是20刚出头、整天忙碌在地垄沟里的青年农民。当时,他看到农村步入改革新时期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人心也似乎一天天难以聚拢,于是在走过家乡一座名叫“万家桥”的小桥时,突然萌发了借一座桥呼唤人心聚拢的想法。就这样,在1990年春天的一个夜晚,曹景常伏案疾书,写出了一篇1000字的小小说,题目就叫《万家桥》,刊发在《长春日报》“长春市百名文学新人作品专版”上。

  去年,他对这篇小小说重新进行了精心构思,对情节与人物都进行了丰富和补充,使那篇原本只适合书面阅读的小小说,变成了以声音讲述故事为主的广播文学作品。

  沐浴着春天的风,朝着阳光的方向出发,这是“庄稼汉”对于生命、生活逐梦而歌的激情与感怀。曹景常自学成才、勤奋创作的成长历程,也正成为更多从农村走到都市的追梦人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