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区引入“互联网+”思维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100米”
引入“互联网+”打通服务“最后100米”
二道区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系列报道
点击“智能社工”,相关业务政策告知及所需材料一目了然;关注微信公众号,可随时随地了解政府惠民政策、业务办理流程;沉淀“大数据”,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让服务更加精准……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实践中,二道区引入“互联网+”思维,带给百姓到政府部门办事的全新体验,推动政务服务向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方向迈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100米”。
“智能社工”让服务更贴心
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中午不午休、周末能预约”已经成为二道区8个公共服务中心的工作常态,在此基础上又引入了本领强大的“智能社工”。
在一台“智能社工”查询机前,记者体验了办理困难职工救助需要什么手续。点击屏幕上相应的对话框,办理时需要的证件和材料便一目了然,轻轻点击打印按钮,一张标着困难职工救助政策告知、所需条件、所需材料的打印纸条就到手了。记者注意到,办理困难职工救助需要9种材料,如果没有打印纸条提醒,还真容易漏掉部分材料。“这个查询系统特别方便,它可是我们这的‘红人’呢!”一旁的工作人员笑着说。
微信平台让服务更便捷
“以后再来办事可以先在微信公众号里查询,把需要的材料一次备齐,这样办起事来就简便多了。”市民张先生关注了八里堡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微信公众号,简洁清晰的界面、分门别类设置的服务项目让张先生感到非常方便。
据了解,二道区8个公共服务中心均设有微信公众平台。以往居民咨询业务需要到社区或街道,而现在只要打开微信便可随时了解惠民政策、业务办理流程,让沟通更便捷。
优化配置让服务进基层
“一口受理、一窗通办”的政务服务模式,推动了二道区部门职能、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整合,优化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目前该区共调剂出260名政务服务人员,充实到“网格化管理”一线担任网格员,直接为居民服务。
改革前,该区每个街道的网络服务专线平均为5条,服务设备平均为6~7套,改革后,这些服务专线和服务设备被整合为1个(套);原来每个街道(乡镇)需要政务服务人员80~100人,现在只需20~25人,多出的人员充实到一线担任网格员;以往各部门延伸到街道(乡镇)、社区的各类办事窗口平均为6~7个,最多达15个,整合后窗口数量减少了65%,节省出来的人力平均每周能拿出1.5天到街道社区搞调研、抓落实。
群众办一件事需要往返的次数从以往的四五次减少到现在的一两次;办理单件事务平均耗时由20分钟减少到8分钟;所有事项按规定时限办结率达到98.7%,为办事群众人均节省9.6个工作日,节省费用63元。根据2015年年底对受理服务中心的绩效评估,居民满意度从原来的65%提升到99.5%。
沉淀“大数据”让服务更精准
“这就是可视化绩效评估系统,也被称为洞察民生需求的窗口,屏幕上显示的是运行以来全区8家单位受理的业务数据。”工作人员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这是受理排名前20位的业务,这些数据能够反映出居民的需求,也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有效参考。比如,在某段时间《就业失业登记证》办理量非常大,相关单位就会相应组织就业招聘会。
二道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化平台不仅让群众办事更方便,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抓取和共享,积累、沉淀为各类行为的“大数据库”,除具有工作量考核、数据统计、管理分析等功能外,还可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和服务民生提供科学依据。本报记者 赵雪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