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夫妻俩有特殊愿望 希望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
俩人的心愿跟“身后事”有关,他们想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去,对社会有所贡献。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入土为安”,尤其是在农村,都讲究传统观念的丧葬习俗,刘成久夫妇的这个想法,在很多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而这对夫妇,却坚持想做遗体捐献的志愿者。说起来,这也跟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
这对憨厚、朴实的夫妻,结婚34年了,刘成久今年60岁,妻子小他两岁,家里9亩地,收入虽不算多,日子过得挺温馨。2003年,家中的一场变故,几乎将夫妻俩彻底击垮:夫妻俩唯一的儿子,因为感情纠葛,一时想不开,竟寻了短见。
夫妻俩说,过了好几年,他们才从中年丧子的打击中慢慢恢复,渐渐的,夫妻俩又变得开朗、乐观起来。两人都是《城市速递》的忠实观众,去年的一天,在收看节目时,了解到了捐赠遗体的相关信息。看到报道后,刘成久思来想去,也想做一名捐赠遗体的志愿者,在自己去世后为国家和社会做一点贡献。妻子最初的反对,并没有让刘成久放弃捐赠遗体的想法,在他看来,厚养薄葬,是他最为提倡的生活方式。
刘成久潜移默化的开导,让潘淑芬渐渐明白了捐赠遗体的意义,眼下,夫妻俩的身体都不错,没有什么大病,他们都希望,两人在去世后,将遗体捐赠,希望能用于器官移植或者科研教学。
采访中,夫妻俩的话并不多,就是想让记者帮忙咨询,捐赠遗体的相关手续和流程,以便提前做好准备。记者从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了解到,捐赠遗体需要本人或者直系亲属,到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领取遗体捐献的登记表,登记表需要本人填写签字和直系亲属签字同意,直系亲属包括,配偶及子女,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一人不同意,则需到公证处公证。一式两份本人和医学院各一份,以作备案。如果捐赠人或者家属改变了想法也是可以取消的。遗体捐献完成后,家属可携带证明,到长春九龙源社会公墓,将捐献者的名字,刻到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
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解剖学系 苏主任介绍,捐献的协议它是一个自愿的、公益性的协议。是可以随时终止的。如果刘成久夫妇想要捐献,他们需要到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领取表格。随后,记者又将了解到的流程和需要办的手续转达了给了刘成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