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更高 效益提升 结构优化 潜力十足
税收是经济的“晴雨表”,是经济运行质量的直观体现。
分析上半年长春税收,市国税局局长孟军、分管长春地税工作的省地税局副局长张立中,不约而同地用到了“健康”“优化”“振奋”等关键词。
在长春国税、地税系统两位“掌门人”眼中,看似枯燥的税收数据背后,却演绎着长春努力“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的成长历程。
“货真价实”——税收的财政占比超7成
上半年,长春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6.5亿元,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位居东北四市之首。其中,税收收入167.3亿元,占比超7成。
在两位局长看来,8%的地方财政收入增速,与核心经济指标高度匹配,充分体现了经济规模与效益的协同增长。
孟军说,税收占比超过7成,充分说明长春作为一个经济体发展是健康的,数据是货真价实的,财政进入了持续性更强、质量更高的“税收财政”阶段。
张立中特别提到大项目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上半年大项目贡献地税收入10.9亿元,占地税总收入的7.3%,仅长春新区新项目集中落地就缴纳契税2亿元。他说,这反映出市委市政府推进全省“三抓、三早”行动对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项目质量高、落地实、推进快。
“换挡提速”——经济增长新动能不断涌现
分行业的税收数据变化,更折射出长春经济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跃升历程。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国税收入同比增长27.8%。在传统优势产业增速放缓的同时,以光电信息、大数据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却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有力推动了长春工业经济的“换挡提速”。
工业经济“换挡提速”的同时,长春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释放出巨大红利。
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国税收入124.4亿元,同比增长37.8%,二、三产业税收比从去年同期的73.8∶26.2变为今年的64.8∶35.2,三产税收占比提高了9个百分点。
地税方面,第三产业收入增长19.8%,贡献率为65.3%,比去年同期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以技术服务业、计算机软件、交通物流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快速增长,增幅为24.5%,体现了长春服务业正在努力扭转工业“一柱擎天”的局面。
张立中说,无论增速、占比均好于同期,超过预期,反映出长春经济转型升级成效凸显,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双创活力”——国税税务登记户数增长25.5%
上半年,全市税务登记户数为330738户,同比增长25.5%。“纳税人数量的增长,直观地反映出了长春经济活力的增强”,孟军在分析这组数据时说,这得益于我市不断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深化政务、营商等领域改革释放出的巨大红利。
在地税方面,上半年民营经济实现地税收入49.8亿元,同比增长9.7%。中小企业地税收入增速较快,贡献了全市地税收入的45.4%,比去年同期提高8个百分点。张立中说,这说明我市经济活力增强,“双创”成果初显。
此外,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企业所得税,上半年同比增长19.9%,高于增值税1.4个百分点。
减免退税211.1亿元——政策红利全面兑现
施政之道,贵在诚信。
今年年初以来,我市出台、实施了涉及支持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三农等多领域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相关领域发展,通过“真金白银”的投入,放出市场发展活力。
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国税系统减免退各项税收188.8亿元,增长11%;地税系统共减免税收22.3亿元,其中为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收2.5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减0.5亿元。
“严格兑现政策红利,虽然产生了近200亿元的税收减免退,短期内会对财政收入产生负面影响,但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壮大,利在长远。”孟军说。
国地税系统还通过拓展服务,深化纳税信用等级评定信息的增值应用,累计为95户小微企业发放“税易贷”“吉税贷”等信用贷款1.6亿元,增发贷款8436万元,助推了创新发展,激发了创业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