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无声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
如果说经贸合作是推动国家关系发展的刚力,那么没有哪一种力量能如文化、旅游一样,春风化雨般成为民众加强感情、沟通心灵的柔力,润物无声地为双方政治、经济等合作注入润滑剂。
已成功举办9届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作为一个开放的载体,为东北亚各国提供了一个相知、相近、相亲的平台,在这里,各国文化互鉴互融,东北亚特色、东北亚魅力娓娓道来,铺就了一条促进东北亚区域各领域合作的“吉林平台”。
而在东北亚区域形势纷争不断的艰难时刻,“民相亲、心相通”产生的韧性和定力就越发深厚持久,如同滴水终将穿石,向东北亚乃至世界绵绵绽放美丽的涟漪……
文化的力量连通世界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文化具有天然的包容性,可以沟通心灵,展示形象;文化是渠道,可以推动交流,促进合作。
从第一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举办的3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专场文艺演出,到第五届博览会将“文化交流”提升为主体活动板块、举办首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第六届博览会开展东北亚文化艺术周活动……作为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艺术盛宴”,历届博览会系列文化活动以精彩纷呈的艺术演出、别具特色的高端文化论坛、精彩纷呈的书画盛宴、文化交流活动集中展示了东北亚各国的文化精粹。这既是我省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的国际性平台,又是吉林文化实施“引进来、走出去”的成功范例,向世人诠释着“沟通从心灵开始”。
在东北亚文化周活动中,随处可见外国友人与吉林艺术家同台献艺的动人场景。“国外艺术家云集献艺,动听的歌声、曼妙的舞姿以及精湛的技艺,带来了浓郁的异国风情和东北亚元素,凸显了文化艺术周的国际性和高品位。”在第三届东北亚文化周期间,带着女儿特地赶到现场的市民张女士直呼过瘾、精彩!
第九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上,韩国江原道知事崔文洵说:“近年来,中韩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了人文交流,《大长今》的第一个海外播放地选择了中国,如今很多中国艺术和影视作品在韩国也有大批拥趸……”
2012年,博览会首次设置了文化产业馆,亮丽、大气,充分展示吉林省和东北亚各国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文化创意类产品;连续举办五届的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已成为东北亚区域间、国家级、国际性高端文化艺术交流展示平台;代表吉林文化特色的动漫产业等亮相博览会,让世界从不同的方面深入了解吉林;专业院校和传媒机构举办专场演出和国际动漫游戏发展论坛、文化产业项目推介会等专题会议……从政府到民间交流,一项项直抵“内心”的人文交流活动,不仅让吉林形象、中国文化由此传向四面八方,也让东北亚区域各国彼此走近、彼此欣赏,进而释放着强大的外溢效应。
“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是一个有着神秘魅力与魔力的平台。”一位外省记者感叹说,因为在这里,他曾经和各国政要比肩而坐,和世界客商领袖一起吃着点心、喝着咖啡,不同肤色的人在会场内外亲切握手……对多年采访博览会的“老记”们来说,这些平凡而又不普通的经历,理所当然是博览会“文化气质”的一部分。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学习吸纳,正是实现对话、凝聚共识、寻求合作不可或缺的基础。
心贴得越近,就会“发酵”出更多合作机会,不断延伸展会影响。依托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平台作用,近年来,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向东北亚区域及欧洲、北美等国家派出各类文艺团体,把吉林省的民乐、京剧、歌舞、杂技等优秀民族艺术介绍到国外,提高了吉林省的知名度,促进了对外友好往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吉林力量”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旅游软实力推动民心相通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吉林振兴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中,具有“民间外交”之称的旅游业成为东北亚各国交流中最顺畅、最活跃的领域。
中、俄、朝三国打造的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合作区正在加快谋划推进,建成后游客可凭有效证件自由进出国际旅游合作区,入区免签,离区免税,未来韩国、日本和蒙古将通过高速路、铁路和航运加入该旅游区。而“图们江三角洲国际旅游区”的构想正是在第八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旅游论坛”形成共识后,才一步步夯实的。
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拉近的不仅仅是距离,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平台上找到共同的关切”,相融、相契,催生同享商机。
细心回顾不难发现,第八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首次设置东北亚旅游馆,不但展示了东北亚各国的地域、民俗风情,吉林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等,经由博览会平台的推介,所蕴藏与蛰伏的活力更加涌现。
以“走向无障碍的东北亚旅游”为主题的东北亚国际区域旅游发展大会,为创建东北亚无障碍旅游区提供了智慧支持和理论支撑;已连续举行3届的“大图们倡议”东北亚旅游论坛,进一步加快了图们江下游地区开放开发,推进了东北亚各国间的旅游交流与合作。
“东北亚多目的地旅游产品正在市场上热销,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这与在东北亚博览会东北亚旅游论坛在珲春的成功举办密不可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大图们倡议”秘书处主任崔勋说。
在中国—东北亚博览会的辐射作用下,一条条对外航线的开通,延边特别是珲春在东北亚旅游合作与发展中的桥头堡作用日益突出,东北亚多目的地旅游促进中心落户珲春,越来越具有“国际范”的珲春承担起东北亚国际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历史使命,对拉动东北亚经贸合作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边境游成为强大的“引擎”,“中俄朝环形跨国游”、“中朝跨境自驾车游”、“中朝骑行游”已成为热词。目前,珲春、图们、龙井等县10个旅游口岸已全部开放,东北亚游客已占全省入境市场的70%以上。而看着一辆辆从家门前驶过的旅游大巴、自驾车,越来越多的百姓从以前吃“农家饭”转为吃“旅游饭”。
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稳增长的关键时期,逆势上扬的旅游业更成为提振经济最耀眼的板块。上半年,全省共接待游客6886.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6%,高于全国预计增幅近7个百分点;实现旅游总收入1048.62亿元,同比增长25.38%,高于全国增幅14.57个百分点。
人文素质在交流中同步提升
正宗的港式奶茶、空运而来的泰国榴莲、入口即化的台湾肉松……历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都引爆了天南海北人们的“味蕾”。经过十年沉淀的博览会,让我省的基础设施、人居环
境变化有目共睹,各地也摇曳着丰富多彩的东北亚元素,“韩国口味”、“日本风情”、“俄罗斯特色”等东北亚特色餐馆四处飘香。走进珲春,异国风情扑面而来,欧式风格的建筑、中俄朝三国文字书写的牌匾、店铺的老板还能说俄语、英语……
变美的不仅是城市,更美的当属百姓。东北亚博览会的另一无形价值,莫过于对展示城市形象、凝聚人心、提高市民人文素质产生了巨大的“裂变”效应。散布在各个角落的普通人在自己的小舞台上参与、奉献,涵养出开放、包容、自信、热情的精气神,让世界舞台上的吉林,充满温度,充满活力。
俄罗斯远东红旗歌舞团团长纳塔莉娅·谢尔盖耶夫娜·卡尔年柯对长春留下了深刻印象:“走在街上,或者公园里,我看到许多年轻人和中年人在跳健身舞,人们都很享受文化生活,这种景象是俄罗斯看不到的。每个人看到我们都微笑打招呼,友好而友善,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这绝不是客套话。我们还记得,为了博览会,市民积极主动参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让城市景观变得更加靓丽,各窗口服务人员都亲切地为宾客提供高质量服务,普通市民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展示着吉林人的文明程度。
于飞是一名志愿者,他说:“礼宾、会务、接待、翻译这些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很大,但我们乐在其中、无怨无悔。”每届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期间,像于飞这样的志愿者都有上千人。而每年在展馆内外“拉活”的出租车司机更是数不胜数,他们的文明服务让许多人感受到了长春这座最有人情味城市的魅力与温暖。
“为了给客人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我们专门聘请礼仪老师进行培训,学习各国的风俗习惯,小到如何端盘子、收杯子这样的细节。”吉林省会展大饭店相关负责人感慨地说。
还有许多“资产”,其价值无法衡量。从第一届我省在举办大型综合性会展方面经验不足到如今的博览会服务保障机制更加成熟,许多参与博览会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就这样在一路摸索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让博览会一步步成长、成熟。
十年时间,中国—东北亚博览会改变着吉林、改变着东北、改变着世界,不只成为东北亚各国乃至全球各主要国家“政府间、国家级、国际性”的外交上的高端战略平台,更是一座“人心相通”之桥,人文交流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消除文化和心灵的隔阂,让和平持久,让发展延续,让东北亚各国共享繁荣。
不断成长的中国—东北亚博览会,还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