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潮头放新歌

31.01.2015  23:10

    记者 王丹 通讯员 刘璐

    白山松水,寒意正浓。不断升腾的美好生活向往,却让人暖意融融。

    农民进城落户可以交社保,省内医保异地就医能即时结算,城乡差别正在日渐消弭;

    “十分钟就业服务圈”让农民“守家在地”找工作,“创业引领计划”圆了更多创业者的梦想;

    民企职工评职称不再受资历、学历限制,县以下机关公务员可以享受“正处级”待遇……

    回望过去,我省人社部门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以创新思维为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强力推动工作开展。

    一项项改革,深入人心;一项项发展,引人注目。2014年,全省确定的15项人社工作改革任务中,完成及出台政策5项,充分调研论证适时出台2项,通过试点深入推进5项,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等待国家统一部署3项,全年改革任务如期完成,改革所产生的巨大“红利效应”渐渐显现……

    善弈者谋势:勇于“自我革命”,机制创新打响“开头炮

    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就是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措施的切入点。

    难题就是创新的突破口,“短板”也正是机遇。

    两年来,省人社厅党员干部纷纷走出机关,把身心沉入基层,摸清百姓所需所盼所忧,捋清民生工作脉络,用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从去年10月份开始,历时3个月时间,利用周末休息或工作日的晚上,全体厅领导、40多个处室单位200多人次参与,开展了10个专题的系列研讨,召开了省市县三个层次的创新研讨会,集中研究问题,梳理思路,寻求创新点。

    在思考中交流,在交流中谋划。人社工作还有哪些观念亟须更新,还有哪些思想需要解放,还有哪些问题不能回避,还有哪些难题等待破解?随着创新研讨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开始不断显现,一个共识也随着研讨的逐步推进得以明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打造亮点”,沿着这样的思路将创新工作推向纵深,这是一次选择,也是一次综合大考。

    以改革伊始谋划的开展十项重点调研和制定十项政策为基础,接地气、知实情、动实策;推进十项改革和解决十个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向改革要红利;搭建十大基地平台和开展十个专项行动为载体,增强服务和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自身建设十项措施为保障,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10个十”创新计划的提出,不仅成为我省人社工作落地实施的重要举措,也成了吉林人社工作实践的最大特色。

    善事者举新:敢啃“硬骨头”,先行先试驶入“快车道

    目标的实现,在于落实,更在于突破。

    创新工作,重点难点在基层,活力源泉也在基层。决策出台之初,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成为我省人社工作亟待突破的第一道关卡。

    重心下移,通过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积极解决基层平台人财物不足。部门职能转变作风,行政职权由300余项清理减少到96项,行政审批由14项减少到3项。

    全新的发展之略,带来全新的发展空间。

    出台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开展20多项工作试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把曾经为改革作出“牺牲”的25万余名“五七家属工”纳入养老保险,为40万名国企改制社保并轨试点解除劳动关系人员落实失业保险待遇,将14万名“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统筹管理,把一批早期改制困难国企退休人员纳入职工医保。

    “如果没有多项优惠政策扶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这些帮助对大学生初始创业的意义巨大。”张艳宇当初敢于怀揣700元现金创业,靠的是我省优惠的创业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由最初的苦丁香电脑工作室发展成长为10多个相互关联的企业。2012年,他成立的乡村创新创业孵化园,带动了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

    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断创新政策,实施就业促进计划、创新引领计划和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帮扶计划,完善小额贷款担保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解决高校毕业生贷款“反担保”问题。组织开展了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创业型城市建设等8项试点工作。

    只争朝夕的高昂姿态,唤出改革创新的精气神。由此一连串可圈可点的“第一”扑面而来——

    实施加载金融功能的社会保障“一卡通”建设,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以省为单位集中开发建设人事管理信息系统的省份;在全国率先实施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启动医保医药服务网络实时监控系统,率先实施了医保医师管理制度;率先推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登记、社保基金社会监督试点、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信息化建设、完善人社统计分析制度、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多项工作在国家介绍经验……

    越来越多富有吉林特色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在实践中诠释着科学发展。

    善思者行远:迎难而上“布新局 ”,改革创新新常态

    宏观经济大环境连着百姓生活小环境,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发展方式、发展速度都将发生变化,百姓的生活自然也会呈现新变化。

    今年,我省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不减,同时,加快解决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问题和历史遗留问题、新兴产业发展人才支撑不足等,都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严峻性和复杂性。但同时,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优化、服务业占比上升,经济运行对就业的承载能力将不断增强。

    将求新、求实、求发展贯穿于工作每个环节,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为群众带来更多实惠。我省将继续深入实施就业创业工程。健全政府促进就业责任制度,健全各负其责、上下联动的就业创业工作组织体系。开展“创业大讲堂”、电商创业培训,搭建创业大学生与创业园融资服务平台。开展农民工新市民化培训试点,深入实施农民工技能、素质“双提升”培训计划,开展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和培育劳务经纪人试点。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法规体系,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督试点工作。推进社会保险标准化、信息化、规范化和‘电子社保’,用高水平的服务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改革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省人社厅厅长张志军说,“为防止改革的轮子空悬空转,已经制定出台的措施,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同时,对尚未触及的硬骨头,要敢于碰硬、勇于涉险。要让发动创新引擎的‘点火系’更加完善,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