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边7旬老人用废品造出天池大桥等百余件工艺品
生活中处处孕育着美的细节,那些热爱生活的人,他们常用一种美好的眼光去看世界,用一颗细腻的心去感悟生活……
空酒瓶、一次性方便筷子、旧日光灯座……这些东西在有的人眼里是废品,在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72岁老人金贞宪眼里却是有用的宝贝。10年间,他利用在小区附近“淘”来的废电线、旧开关和装修的边角料、方便筷子、雪糕棒等制作百余件工艺品,其中,有赞美家乡巨变的天池大桥、高铁建设,也有传承民俗的朝鲜族民居、长鼓等,既愉悦家人和邻里,又快乐了自己。
金贞宪老人原是骨科医生,1985年,调到延吉市卫生局从事健康教育工作,2005年退休。退休后,老人拒绝了个体医院的聘请,到延吉市新兴街道民和社区担任党工委宣传委员,每年出黑板报30余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老党员余热,安度晚年。通过在社区工作,金贞宪深刻认识到“社区以民为本,民以社区为家”。于是动手制作了第一个手工作品,以社区办公楼为原型的“我们的家”。
一次,小孙子吃完雪糕,看到一根根雪糕棒规格整齐,老人就想把这些木棒利用起来。一抬头,看到位于自家楼前的社区办公楼,金贞宪来了灵感。经过20多天的精心制作,一座用雪糕棒粘贴的、精致的微缩社区办公楼呈现在大家眼前,“这是怎么做出来的?”“做得真像,手真巧!”居民们啧啧称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金贞宪有了创作信心,开始收集废旧物品创作工艺品。
推开老人的家门,一座精雕细琢的微型天池大桥吸引了来访者的眼球,这座桥长1米左右、宽15厘米、高50厘米左右,桥上车来车往,桥边的斜拉索链、路灯排列整齐,精致逼真。这座精美绝伦的作品,就是由废弃的日光灯座、口服液吸管、棉签、电线、邻居装修丢弃的彩色灯带、胶合板等材料制成。2012年,喜迎“建州60周年”,延吉市进行城市改造,街道、市容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天池大桥、欧式街、民俗街等亮点纷呈。金贞宪老人7岁搬到延吉居住至今,看着延吉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老人欣喜、自豪,“过去,连接延吉市布尔哈通河两岸的只有一座桥,现在河上新建了这么多桥,交通方便了,市容更美了。”为了表达激动之情,老人历时半个月制作了景观效果最好的天池大桥。听说10月高铁即将开通,老人指着用木炭、易拉罐盒制作的高铁盆景高兴地说:“过去,在上海、北京乘坐了高铁,我就盼着延边也能通高铁,回来制作了这个作品。现在,我的梦想成真了。”
老人的作品不只是观赏的工艺品,还具有民族特色。“朝鲜族妇女磨黄豆”,扣下开关,栩栩如生的朝鲜族妇女坐在朝鲜族土炕上,转动面前的石磨磨豆腐,真实再现朝鲜民族传统生活习俗,让人重温历史。金贞宪老人说,这是他今后创作的方向,希望能将这些作品开发为旅游纪念品,传承朝鲜族民俗,开展民族传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