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钟经文文章:开启复兴伟业新征程

26.10.2015  16:45

  十八届五中全会今日在京召开,此次会议以研究关于制定中国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主要议程。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会点上,经济日报今日在头版刊发重磅钟经文文章《开启复兴伟业新征程》,回顾“十二五”,展望“十三五”。小编在此刊发全文,以飨读者。

  一个又一个“五年”的辉煌成就,为复兴路上的中华民族标注清晰生动的前进里程。

  一个又一个“五年”的经验积累,为繁荣发展的人民共和国提供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动力。

  一个又一个“五年”的探索实践,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向成熟辉煌。

  回首2011—2015年,一件件激动人心的大事迭次再现:党的十八大承上启下绘蓝图定方向,“中国梦”百年一脉薪火相传;“嫦娥”飞天,“蛟龙”入海,“神舟”“天宫”遨游太空,高铁巨龙蜿蜒舒展;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引领改革开放新格局;“八项规定”抓铁有痕,自上而下涤荡人心……“十二五”,一段历史的名字,立国人之雄心,拓小康之大道,在梦想之路上留下鲜明足迹、书写光辉篇章。

  5年,不过历史长河中的短短一瞬,却留下了共和国发展史上的深深印记。我们所经历的、所思考的、所收获的,正在化成一块块基石,铺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光辉道路上。

  一

  这是一个发展关键期。2011—2015年,中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重要时段,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5年。和本世纪前10年不同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过去那种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逐渐消逝,出现的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这是一个动力转换期。“十二五”的下半程,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明显不同于以往的许多特征,不仅表现为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更表现为增长动力的转换、经济结构的再平衡,迫切需要以新的增长点、新的增长动力开启提质、增效、升级的经济发展新阶段。

  这是一个转型碰撞期。30多年改革开放,使中国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过去的5年,全面深化改革要啃“硬骨头”,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必然带来不同的诉求表达;扩大开放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必然产生碰撞交锋。双重转型叠加全球化、信息化浪潮,6.49亿的网民规模世界第一,人民群众参与公共生活的热情高涨,社会治理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这是一个多重考验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主动选择,不可避免地进入结构调整阵痛期;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必须经历一个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国内“三期叠加”,又加上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际贸易低迷萎缩、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调整,让形势更为严峻复杂。中国已经跨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同时国内外各种安全风险叠加交织,给治国理政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

  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此,某些外国观察家作出如下预言:中国在悬崖边上;中国即将衰退;中国将遭遇经济发展的“滑铁卢”。面对前所未有的各种风险挑战,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各项行之有效的改革和声势浩大的转变中,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进步,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增长速度领先全球。综合国力稳居第一阵营,持续提高的影响力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动力源,被评价为“在当前全球主要新兴经济体中最具竞争力”。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人心,新旧动力有序转换,新的增长动能形成发展。

  ——科技创新引擎加速。科技成果产出持续扩大,一批核心关键共性技术实现突破,超级计算、探月工程、北斗应用等重大科研项目成果斐然。

  ——人民福祉大幅增加。社会保障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超过GDP增速,居民交通、通信、旅游、健康、教育、娱乐消费占比越来越大。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能源消费结构发生深刻变化,清洁能源占比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2011—2014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4%,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年度任务顺利完成。生态文明铺展新的发展格局,绿色发展描绘大美中国画卷。

  ——对外开放纵深推进。2014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一位,利用外资规模跃居世界第一。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服务贸易取得长足进展,“走出去”战略加快实施,对外投资加速发展,沿海开放、沿边开放展现新格局。

  沉甸甸的发展硕果,使一切唱衰中国的论调不值一驳,也为中国发展的光明未来给予了胜于雄辩的支撑。站在“十二五”与“十三五”的交会点上,在精彩的中国故事中找寻脉络、总结经验,正是我们走向未来的现实需要。

  二

  综合“十二五”时期的国内形势,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一个重大战略判断。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型、结构深度调整、发展动力转换是新常态的基本特征,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是新常态的基本趋势。其中,既蕴含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也有诸多矛盾叠加的严峻挑战。能不能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事关改革发展全局,迫切需要新的顶层设计。

  再看国际形势,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日益呈现新格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既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已成为现行国际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如何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更好地与世界各国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样需要新的战略筹划。

  新的顶层设计、新的战略筹划,在发展中日益明确清晰。从制度、改革、现代化三个维度出发,我们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落点在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在治理结构、治理机制、治理理念、治理效率等更深层面上进行全方位优化,实现全面、系统、联动、集成的改革和改进,才能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变革时代产生创新思想,思想创新推动时代变革。立足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高度,一个重大战略布局有条不紊铺展开来。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告“全面从严治党”。以全面建成小康凝聚力量,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活力,以全面依法治国规范秩序,以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保证,四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创造性,在于它把全面小康这一奋斗目标、深化改革这一发展动力、依法治国这一重要保障、从严治党这一政治保证科学统筹起来,每一个方面都强调“全面”,并注入新的丰富内涵,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明确了实现治国理政现代化的总方略、总框架、总抓手。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的关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加快发展、改革创新、完善法治、管党治党,一个都不能少。改革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立法也需适应改革需要;改革提升发展活力效率,法治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党要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党员干部都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大棋盘”上的战略“四着”,互为犄角,纲举目张。

  从“十二五”的实践看,过去几年里,以简政放权为政府改革“当头炮”,国企、财税、金融、户籍、医疗、教育领域改革全面推开,开启了释放社会活力的闸门;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集中清理党内法规制度,坚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腐败,党和国家建设的各层次领域向着制度化、法律化不断推进;以上率下力行“八项规定”,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坚守群众路线这一“执政生命线”,改作风改到群众心坎上,党心民心进一步凝聚,形成了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推进“四个全面”,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

  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是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总体方略。

  三

  即将到来的“十三五”,亿万人民要向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全力冲刺、夺取胜利,也要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夯实基础、累积动能。新的5年,前景光明灿烂,征程充满挑战,任务相当艰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然与至关重要的“十三五”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制定规划必须坚持的宏图指向。

  推进“四个全面”,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坚持把握大局、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协调推进,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才能为“十三五”的发展指好道、领好航。

  我们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我们要明大势、看大局,深刻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基本走势,把所处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透,把前进的方向和目标理清楚,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搞明白,坚持立足优势、趋利避害、积极作为,按照实际决定工作方针,系统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那些故步自封、固守旧的增长模式的惯性思维,那些主观主义、形式主义以及极力维护本部门、本单位利益的小团体主义,都要坚决摒弃。要强化大局意识,多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群众利益的高度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新思想、新办法破除长期积淀的旧习惯、老框框,最大限度凝聚多元利益格局下的社会共识,形成推进“四个全面”的合力。

  我们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的。推进“四个全面”,就要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研究思考,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突破口,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十三五”硬任务。

  我们要始终坚持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须注重总体谋划、协调推进,防止畸重畸轻、顾此失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要在中央和上级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与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一致起来;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阶段性工作的基础上来谋划,力争摸清暗礁、认准规律、取得共识后再推开全局的工作。

  推进“四个全面”,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一场大考。补钙强骨,固根立本,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跟、深学、实干、笃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时刻以党和人民为念,以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使命为念,锐意进取,踏实苦干,自觉做到忠诚、干净、担当。

  落实“四个全面”,必须有坚韧的奋斗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不竭的动力和持续的创新;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硬骨头的勇气和涉险滩的魄力;全面依法治国,需要滴水穿石的韧性和愚公移山的意志;全面从严治党,需要刮骨疗毒的决心和永不停止的劲头。已然开启的治国理政现代化之路,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不懈奋斗来推进完成。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必能创造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章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