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发现缺氢超新星前身星新线索
日本东京大学科维理宇宙物理学与数学研究所研究人员近日提出了一个模型,该模型首次描绘了缺氢超新星的前身星特征。这一模型预测,在恒星双星系统中,其中一颗爆炸后,另一颗热恒星依旧存在。为了确认这一理论,该研究小组将用哈勃望远镜搜寻留下来的恒星,新研究将对大质量恒星演化的研究带来重要影响。该研究结果发表在《天文期刊》上。
该研究团队由梅丽娜·伯斯坦教授领衔,他们以超新星亮度和其前身星的演化为模型,制作了一张自洽图。该图中,双星系统里质量较大的恒星,在将质量传递给其伴星之后,就会爆炸。
当前,天体物理学界面临的一个挑战是,确定哪一颗恒星形成了哪一颗超新星。对于缺氢超新星(通常被称为lb或lc型超新星)来说,这一点尤其困难,因为其前身星还没有被直接观测出来。
当年轻的lb型超新星iPTF13bvn在附近的螺旋星系NGC 5806被发现后,天文学家希望找到其前身星。由于该天体发出蓝光,科学家曾认为该星体是一颗沃尔夫—拉叶星,非常炽热,质量很大,内部结构复杂。
然而,伯斯坦教授的进一步观测结果表明,爆炸的恒星仅仅是太阳质量的四倍,这比沃尔夫—拉叶星要小很多。“我们认为,这么一颗小质量且缺氢的超新星,其前身星应该是双星系统的一部分。”伯斯坦说。
随后,该团队模拟了有质量转移的双星系统演化过程,从而解释观测到的现象。他们选择了一个双星系统,其中的两颗恒星质量分别是太阳的19倍和20倍。在质量转移过程中,较大的恒星在爆炸前仅保留了4倍于太阳的质量。更为重要的是,较小的恒星可能保留了部分转移质量,变成了明亮的热恒星。
热恒星的存在将为伯斯坦教授的双星模型提供有力证据。幸运的是,一旦超新星开始衰退,这一预测就能得到验证。“到那时,我们必须耐心等待,看看能否首次识别缺氢超新星的前身星。”伯斯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