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股民看新闻练盘感 买入"看心情" 抛出"凭直觉"
原标题:不懂k线图凭直觉,看新闻选股练盘感,
专家建议模拟演练后炒股与学习相结合——
大盘上4000点的时候,在读研究生孙婷拿着家里“拨款”换电子装备的1万元,投身入市。“同学们都说,这是难得的‘牛市’,换装备先不急,不求发财,只想挣点零花钱”。
2015年4月,大盘跳上4500点。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投向股市,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
4月30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随机抽取了300名大学生,针对炒股现象进行调查。其中,66.8%的大学生未入市,股龄在半年以下的占19.67%,73.06%的学生选择将钱存入银行,选择余额宝等货币基金的占35.51%;对于“涨跌幅限制、多头、洗盘、回档、买空、支撑线、阻力线”等10个术语,已入市的学生中有12.5%“完全不懂”,28.41%“明白1~3个”,19.32%“完全明白”。同时,有27.27%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懂K线图”,46.59%的学生表示“基本能看懂”。
生活费、父母打款专项支持成为大学生入市资金的主要来源。学生入市的资金不等,5000元以下的占34.09%,5万元以上的占10.23%。而“对国家政策、地域的关注”成为60.23%学生的主要选股方法。在父母态度一题中,只有1.14%持反对意见。“缺乏资金”成了52.17%大学生未入市的原因。
在抽取的样本中,金融及相关专业的学生96%入市,经管类46.9%,理工类31.1%,文科类28.0%。
买入“看心情”,抛出“凭直觉”
没有相关的金融知识和实习背景,孙婷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新闻,她说开始炒股“纯粹受周围人影响”。从2015年1月开始,周围的同学越来越多开始谈论股票,“本金都不多,但每周都能挣300元左右”之类的话,让孙婷动心了。
2015年3月,孙婷加入股民大军。“不算‘跑步入市’吧,顶多是‘快走’。”她坦言,自己不懂k线图,买入时“看心情”,抛出时“凭直觉”。“感觉跌得差不多就买入,挣到自己预期就抛出”。
虽然不懂技术,新闻学专业出身的她对财经新闻尤其关注。国家出台的政策、各种利好消息成为她选股的依据之一。她也喜欢向金融专业的同学讨教。“看看他们持有什么股,我放到自选里关注一下”。
刚入市时,她选择了“一带一路”相关的两只电力股票,只因为某微信公众号推荐过,股价不高。刚刚买入,两只股票便持续下跌,两天内,她损失了10%。在同学的建议下,她迅速抛出,及时止损。“心脏和坐过山车一样,真的是瞬间看到了钱从指间蒸发。”她描述第一次操作时的感受。
一个多月以来,她慢慢适应了“股市对心态的考验”。“基本上没挣没亏,这在‘牛市’中也很少见吧。”她笑了笑,“股市也不太像是赌博,因为不仅靠运气,还要靠技术和知识。”
孙婷说自己现在“不那么急迫地想挣钱了”。一周前,她在同学的建议下,低价买入一只前景不错的股票,准备长期持有,偶尔也会尝试一下短线操作刺激一把。孙婷解释道:“股市也不是不劳而获,需要知识、经验和时间。”
财务管理方向硕士研究生王晗也在今年3月进入股市。不同的是,这个“商科出身的股民”,本科和研究生的课上学习过诸如财务管理、投资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课程,同时对资本市场有初步的了解,包括股票的估值模型、存在的风险。同时,通过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他了解了中国股票、资本市场的操作规范,相关的实习经验,更让他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
“1万多的本金是家里给的,就当是专业实践,顺便赚点生活费。”在证券公司实习时,他曾用一款手机软件在真实行情下进行“虚拟交易”,20万元的“本金”,一个月赚了5万元。他承认“自己心里痒痒的”,渴望实盘交易,特别是“股市走势不错”的环境下。
选股票时,王晗习惯关注有利好消息的板块,然后看k线图、公司财务指标,等等。在他看来,课上的理论虽然和实际有很多脱节的地方,但理论学习很有用。“比如说学会分析公司的财务状况,通过财务报表和财务指标衡量公司业绩。”他也坦言,“中国资本市场也有不完善的地方。很多人投机大于投资,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包括我自己在内,放眼于短线,挣钱就走。”
他认为自己比较失败的一次操作是在创业板,那是一只“走势很好的股票”。“买进去就停牌了,觉得是各种利好消息,但复牌就跌停了。”他很懊恼,但也很快冷静下来。“对投机或投资有了新的认识,要敬畏市场,关注风险,选股时不能一味地追涨杀跌。”这是股市给他上的一课。
他利用手机进行操作。闲的时候就15分钟、20分钟刷一次,忙的时候就忘了还有这个股票,有时候想起了就下午5时了。王晗觉得自己对股市没有严重的强迫或依赖,“股票这个东西对我影响没那么大,可能主要是因为我入的股不多,没有承担太大风险”。
(责任编辑:唐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