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之城”趟出农业产业化新路——访吉林省舒兰市市长李富民
灵山秀水滋养一方热土,独特资源孕育绿色经济。地处黑土地核心区的吉林省舒兰市,素有“果实之城”、“贡米之乡”的美誉,是国家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舒兰市如何依托资源优势和传统产业,走出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富民之路?日前,记者采访了舒兰市市长李富民。
“充分利用舒兰地理优势独特、气候优势突出、物种优势明显等条件,广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技术,形成涵盖种植与采购、养殖与屠宰、食品生产与加工、品牌推广与销售等多个环节构成的全产业链系统,做大做强大米、肉牛、黑木耳、小杂粮等‘农’字头产业,打响舒兰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农’字品牌,全面提升舒兰农业的综合效益,持续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李富民对舒兰特色农业发展作出了这样的概括与解读。
串起链条尽显规模效益
如何求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难题?舒兰的做法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通过龙头带动,从地头到餐桌,构建产业链条。
“建设种、养基地,实现重点产业规模化。具体而言,我们主要发挥大米协会的主体作用,全市66.5万亩水稻,形成区域布局特色;全市杂粮基地面积2万公顷,仅天永、百益两家公司就分别建有杂粮基地8754亩和1.25万亩。”李富民说。“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整合全市68家大米加工企业,指导和监督生产、加工和销售全过程,实现统一种植、统一加工质量标准和统一销售价格,‘抱团’打市场、抢市场,完成对本土企业的培育;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域外龙头企业入驻,构建大米产业发展格局。”
园区布局板块化,产业发展集群化。“舒兰积极推进产业形成集群。比如以城北工业园区生物制药、保健品等产业项目唱主角,着力打造‘吉林省长白山特色资源及医药产业示范区’;以水稻等粮食深加工企业为重点的平安粮食加工园区,积极开发‘舒兰大米’品牌,建立辐射全国的东北大型粮食及食品加工物流基地;依托当地牧业资源优势,逐步做大做强法特牧产品加工园区牧产品深加工产业,形成产业链集群效应。”谈到集群发展,李富民信心十足:在谋划之初,就考虑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围绕园区“筑巢引凤”,进而促进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怀揣名片胜过万语千言
“酒香也怕巷子深”。以舒兰大米为例,尽管有品质、有规模,仅仅因为品牌不亮不响,所以无法获得与其品质和产量相匹配的价格和市场地位,而且往往成为其他品牌的“嫁衣”。
舒兰农业品牌要实现从产品——商品——名品的嬗变,打造品牌名片是最终目标,也是核心的一环。
对于品牌打造,李富民颇有心得:舒兰市坚持走出去宣传,请能人代言,举办舒兰大米推介会,站在富民强市的战略高度宣传舒兰大米、推介舒兰大米;壮大平安粮食加工园区大米产业基地规模,整合大米加工企业,规范舒兰大米品牌标识管理,使大米产业发展实现“生产标准化、加工精细化、营销品牌化、管理现代化”;坚持推广优良水稻品种种植,不断增强舒兰大米品质,变“好米”为“名米”,不断提升舒兰大米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全力打造舒兰大米的地理标志品牌。前不久,舒兰大米北京推介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舒兰大米的品牌推广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这对舒兰农业的发展无疑是巨大的推动和引领。
全方位打造农业品牌,舒兰迈出的步伐足够坚实:吉林大润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的方式进行高档肉牛繁育、育肥、加工和销售,产品95%出口国外,极具品牌特色;泰信达长白山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联手北京同仁堂药业,加工生产“同仁堂牌”蛤蟆油颗粒系列产品,连同舒兰林蛙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养殖,依托中国林蛙种苗示范基地、林蛙养殖及加工示范园区和中国东北林蛙养殖之乡等塑造特色品牌。舒兰通过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实施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战略,初步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