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百年”论坛: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精神内涵
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精神内涵
9月15日,在北京大学举办的“新文化运动百年——回顾与展望”论坛上,与会学者认为,在谈及新文化运动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时,为了判别一些思想观点的是非,需要有客观的历史评价。
《求是》杂志社社长李捷认为,评价历史,最忌讳的是脱离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以今日之是主观地评判昨日之非,或以今日之非主观地评判昨日之是。为了回答当今对于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种种诘难,有必要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反孔、为什么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为什么能从运动精英中产生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进行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新文化运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
其中,对于为什么要反孔,李捷认为,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旗帜,集中抨击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孔教,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方面,在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之后,势必要提出清理封建纲常礼教的问题;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后复古思潮盛行,批判封建礼教,就同捍卫辛亥革命成果紧密联系在一起。然而,当时思想家们还来不及搞清楚“孔教”与“孔学”的区别,未能冷静地区分作为封建专制的思想工具的孔教同作为中华文明思想遗产的孔学的界限,这既是他们的历史局限,也是作为后人需要原谅他们的地方。敬畏前人、包容前人、尊重前人,才能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接近于客观,更加接近于理性。因此,批判地继承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历史重任,就落在了后来者身上,特别是掌握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中国共产党人身上,今日在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之际,我们仍然需要继续完成好这一时代使命。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沙健孙也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表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陈独秀等人认为,孔学所倡导的封建礼教,与现代生活、民主政治不合。为了提倡民主和科学,引导人们确立民主主义的观念,推动中国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必须反对封建礼教。他们并没有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所反对的,主要是它所宣扬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根本的伦理原则。他们否定孔学在现代社会中的权威地位,有助于推动人们去冲破思想的牢笼,进行独立思考。
“但‘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并不是没有弱点。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最优先的地位,以为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就可以根本改造国民性,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沙健孙表示,“五四”以后,社会主义思潮开始注入新文化运动,并且逐步发展成了这个运动的主流。中国的先进分子“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从而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含义,使其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这是“五四”以后新文化运动的显著特点和最大收获。 (记者 霍文琦)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