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促进“三提高”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28.04.2015  13:11

  习近平同志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深刻领会习近平同志关于经济工作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科学判断,需要正确把握新常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在“三提高”上有新作为、大作为。
  
   提高GDP的人均水平
  
  历史上,世界领先国家位次更迭的共同特点是GDP总量和人均水平提高大体同步。1820年,作为世界领先国家的英国,GDP为世界第三,人均GDP为世界第二。1890年,美国GDP为世界第一,人均GDP为世界第二。2014年,我国GDP达到63.6万亿元,突破10万亿美元,与美国一起成为“10万亿美元俱乐部”仅有的2个成员。但目前乃至今后10至20年,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上的位次仍将远低于发达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全球治理和全球公共产品提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归根到底要靠发展和实力的增强,要靠人均财富的增长。
  
  总量代替不了人均,平均数代替不了大多数。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经济总量虽大,但发展水平不高。一是人均GDP水平低。2014年,我国人均GDP为7575美元,居世界第八十位左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仅相当于美国的1/8、日本的1/6、瑞士的1/10。二是居民收入水平低。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为55%。从我国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几个省(市、自治区)来看,北京为47.7%,广东为40%,福建为37%。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人民币(约3222美元),2012年美国为50120美元,日本为47870美元,德国为44010美元。三是公共服务水平低。发达国家人均社会保障支出超过9000美元,而我国由于人均GDP水平低、经济建设任务重、历史欠账多等因素,人均社会保障支出只有1000美元。四是城乡差距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只及全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1/3,农民人均收入只及城市居民的1/3,农民人均消费只及城市居民的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75。这些情况表明,我们在提高GDP总量的同时,还面临着提高人均GDP水平这一更艰巨的任务。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不是不要发展,而是要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要以比较充分就业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的发展;在新常态下不能无所作为,而是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更加自觉地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更加注重满足人民群众需要,更加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更加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更加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更加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人力资本积累,更加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进而努力提高人均GDP水平,使我国从经济大国转变成为经济强国、富国。
  
   提高GDP的科技含量
  
  虽然我国GDP总量处于世界前列,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和贸易大国,但总量并不等于质量,总量大并不等于实力强。在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同时,努力提高GDP的科技含量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深入分析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制造业、作为贸易大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可以发现,突出问题是大而不强,主要是产业的技术含量低、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一是产品附加值低。我国20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大部分缺少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底部。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达70%,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为70%,而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50%左右。二是自主品牌少。2013年,我国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分别达到57.3%和29.9%,但很多商品核心技术掌握在外方手中,其中机电产品61.2%是外资企业生产的,51.1%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73%是外资企业生产的,65.3%是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2014年,全球企业最有价值的100个品牌中,美国有59个,日本有7个,韩国有3个,我国仅有华为一家入围。出口商品大量属于贴牌和代工,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仅略高于10%。三是经济效益低。我国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仅为美国的21%、日本的32%。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率基本在26%—3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35%左右,美国、德国等超过40%。我国GDP每增长1美元,大约需要5美元的投资,资金投入成本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时期高40%。我国加工贸易出口额中,仅有不到一半是源自本国的贸易增加值创造;出口的每1美元中,只有不到50美分真正流入我国企业。
  
  习近平同志指出,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在新常态下,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改变大而不强局面的战略支撑。提高GDP的科技含量,必须提高研发投入比重、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率、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从而大大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下改革“快进键”,挂上创新“高速挡”,启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着力推进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加快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提高GDP的绿色程度
  
  经济总量大而不绿主要表现在生态环境上。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比较粗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的高昂代价。一是能源资源消耗较高。我国单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1倍,是美国的2.6倍,是高收入国家的2.9倍。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10%—20%。目前,我国GDP占全球的12%左右,但消耗了全球20%多的能源、40%多的钢、50%多的水泥。二是环境污染较重。我国70%的江河湖泊被污染,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70%左右的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全国约19.4%的耕地污染物超标。三是生态退化较快。全国近8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7%。过去,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我国经济规模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块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再也不能沿用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了。
  
  中央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专门部署。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这为我们在新常态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GDP的绿色程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新常态要求好生态。提高GDP的绿色程度,必须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作为工作方式,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抓紧抓好。加快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生活方式绿色化,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大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把生态文明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化。(张文雄,作者为中共湖南省委常委,长株潭试验区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