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依托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占斌
城镇化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依托,当下的中国城镇化需要按照新常态的指引,走出一个健康发展的道路来,我们说中国的城镇化也必须转型升级、走新型城镇化之路。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做出的重要讲话时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紧紧围绕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同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对城镇化提出了六大主要任务: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增强特色城市产业体系、增强中小城市产业承接能力,全面放开、有序开放、合理确定、严格控制(落户);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要坚持自愿、分类、有序。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耕地红线、生态红线。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地方债券、政策性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两横三纵”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一张蓝图干到底 ,城市开发边界、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提高城镇建设水平,融入大自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立法工作;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
城镇化怎么能够适应新常态?我觉得刚刚闭幕的五中全会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对城镇化都非常重要。城镇化有很多现实意义,城镇化这张牌打得好,打出去、引进来,有助于中国稳定经济,它是推动社会变革、改善民生创造的重要武器,同时也是我们掌握主动权赢得国际合作空间的重要砝码,有利于我们在国际上树立更好的形象,所以我们要走一个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我觉得新一轮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体现公平共享包容化的城镇化。“以人为本”在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是推动人口的城镇化,这也是在五中全会上习总书记专门讲的到2020年我国户籍人口由目前大概36%左右提高到45%左右。
第二个“新”是要坚持五化同步,体现产业支撑、就业优先的城镇化。“十八大”提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最近又提出绿色、生态文明的五化同步,落到基础上也应该是城镇化要想搞得好必须要有产业特色,有产业的城镇化才是靠谱的城镇化,没有产业做支撑的产业化将来可能就会出现鬼城和空城。所以我们讲产业支撑很大的路是研究就业优先的问题,只有真正实现融合这个变化,才能走出一条比较宽广的道路。
第三个“新”体现在以城带乡、工农互惠的城镇化。过去在这方面我们做了很多,但是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更好的加强城乡互动、以城带乡,找到一条新的城镇化发展之路,真正体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实际上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第四个“新”是说坚持科学布局,体现因地制宜,协调有序的城镇化。城镇化的宏观布局,“两横三纵”的布局,以及城镇化自身建设水平、管理水平都要提高。
第五个“新”是说坚持绿色生态,和谐体现谐宜居的城镇化。我们说中央提出绿色发展,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要让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中国的贡献;让城镇化流着生态文明的血,流着绿色发展的血。这点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非常关键,无论是生态城市、绿色城市还是智慧城市都应该体现出承载力强、和谐宜居的城镇化。
第六个“新”是说坚持传承文化,体现历史文脉,民族特色的城镇化。就像习总书记所讲的,老百姓看得见山,记得住乡愁。中国大地不能把中国大地变成外国设计室的实验场,在城镇化过程当中也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最后一个“新”是说坚持制度创新,体现两手结合,改革配套的城镇化。制度的供给对一个国家意义重大,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对本着国家讲,当然也是对各行各业都有覆盖作用,只有一个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这个国家将来才更好。新型城镇化也需要制度创新,要体现市场和政府这两支手不是互相费力的,而是要互相结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要改革配套,继续完善户籍制度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财税制度改革、军人制度改革、市政体制改革、行政区域化改革等等,只有改革做得好、做得配套,我们的新型城镇化才能更闪亮的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责任编辑:王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