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28.03.2016 13:18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讲话》把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升到新高度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历来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它总把自己的理论命题和问题阐释同历史条件、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由这一学说的实践性品格所决定的。《讲话》也突出了这一点。《讲话》开宗明义地指出:“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这就把对文艺问题的研究一下子提升到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潮流当中。那么,如何看待这个“发展大势”呢?依照《讲话》的说法,那就是“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如此一来,就让我们看清了在这重大历史关头,重视文艺工作,发挥文艺作用,让文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有其新的特殊的需求和必要。文艺家们只有全面准确地反映这一现实,生动具体地描述这一时代特色,才能站在“发展大势”的制高点上,洞悉时代脉搏,预见光明前景,“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讲话》把文艺繁荣兴盛和民族复兴伟业高度统一起来,认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切影响社会、传之后世的文艺作品,“反映的都是时代要求和人民心声”。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若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讲话》把文艺放在如此崇高的地位,将文艺与时代作如此紧密的联系,这不仅是对文艺功用的科学判断,而且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文艺观的有力推进。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要认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其创作主体性的能量就会如同火山迸发一样释放出来。“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的作品,就会像雨后春笋般地冒出大地。努力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就会成为文艺家们自觉的选择。从实现宏伟战略目标的高度认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和作用,是《讲话》对繁荣文艺规律的新把握。
《讲话》给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讲话》说了许多新话,提出许多新命题、新判断,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宝库增添许多新内容。其中有些内容,表面上看是常规的,如文艺与生活、文艺与人民的关系,但由于它紧密结合时代新状况,直面变化了的新形势,因之依然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以“文艺为人民”为例,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长河中是并不鲜见的。但是,《讲话》把它定义为“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确认它是决定“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讲话》认为,只有“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为人民服务”应是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些言简意赅的论述,在马克思主义文论史上不仅划清了不同社会制度之间文艺属性差别的界限,而且通过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要热爱人民的逻辑阐释,通过呼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拆除“心”墙,做到“身入”“心入”“情入”,这样就把“文艺为人民”的问题提到了更高的层次,并且给人民美学观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讲话》论述了什么是好的文艺作品,论述了“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的标志。《讲话》提出了“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的观点,提出了“文艺巨制无不是厚积薄发的结晶,文艺魅力无不是内在充实的显现”的见解;认为“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讲话》认为“大凡伟大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个渐进、渐悟、渐成的过程”;阐发了“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的看法。《讲话》阐发了要创造好作品,“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的意见;以全新的眼光关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以全新的政策关注“民营文化工作室、民营文化经纪机构、网络文艺社群等新的文艺组织大量涌现”;《讲话》主张“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主张“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讲话》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的表达,升华了“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法;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重新界定了评判和鉴赏文艺作品的标准。凡此种种,都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内涵的丰富、论域的拓展。
《讲话》回应了许多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新挑战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在排除各种错误观念干扰、挣脱各种阻碍创作繁荣桎梏的斗争中前进的。文艺发展中遇到的各种新矛盾,出现的各种亟须克服的负面现象,给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机遇。《讲话》在对各种现象透彻而深刻的批判性分析中,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说增添了许多新东西。
文艺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这是《讲话》的一个重点,也是繁荣文艺的关键之所系。《讲话》批评文艺创作中突出存在的“浮躁”空气,便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讲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搞得再热闹、再花哨,那也只是表面文章,是不能真正深入人民精神世界的,是不能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民思想共鸣的。”只有“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才能把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讲话》触及文艺创作中的不少问题,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些带有历史虚无主义、自然主义或“后现代”色彩的现象,如同雾霾一样弥散在一些作品中。《讲话》把它们看作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的表现,是“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的反映,是“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原因。这就为文艺创作中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抄袭模仿、千篇一律,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等问题,找到了真实的根源。
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长项,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和批评艺术是文艺批评的典范。《讲话》十分重视批评问题,对批评中存在“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的弊端剖析得切中肯綮。《讲话》把批评看作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积极提倡要“在艺术质量和水平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讲话》特别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讲话》坦诚告诫说:“一点批评精神都没有,都是表扬和自我表扬、吹捧和自我吹捧、造势和自我造势相结合,那就不是文艺批评了!”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史上,这些论述是振聋发聩、掷地有声、开了先河的。
《讲话》构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形态
《讲话》发表以来,我国文艺理论生态开始好转,逐渐风清气正。《讲话》的新颖之处在于,它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总结了新时期文艺和文艺工作的经验,推进并超越了常规的一些论述和判断,紧密结合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升到了新高点。
《讲话》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氛围,对我国社会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转折期的文艺状况有清醒的认识。《讲话》充满了对中国精神和中国元素的开掘,充满了对优秀传统审美文化的揭示,发出了中国的声音,体现了中国的气派。《讲话》运用辩证思维,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轨道上,与时俱进地提出并阐释了许多文艺理论面临的新问题。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我们有理由说,《讲话》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态建设上确有推进。
《讲话》的各个论点都是从广大文艺工作者关切、需求和期盼中催生出来的,都是为推动解决文艺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提炼出来的,充分体现了理论的实践性和现实性。《讲话》回应现实、升华理论,既正本清源又返本开新,非常契合文艺实际。例如,《讲话》主张“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但又要求文艺“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这就在“资本逻辑批判”与“资本逻辑建构”的张力关系中,批判性地反思了资本的逻辑,同时承担了“超越资本逻辑”的历史重任。《讲话》打造了许多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重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这无疑为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作出了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他提出:“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理论号召!正是基于此,我们说《讲话》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文艺理论上的蓝本和雏形,它已成为未来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的路标与指针。(董学文,作者系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本文来源: 社会科学院
28.03.2016 13:18
故
事
省人社厅召开2023年年中务虚会
8月3日,省人社厅召开2023年年中务虚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人社先进典型宣讲团走进吉林市
为不断加强系统行风建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景俊海胡玉亭会见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组
8月2日,省委书记景俊海,民族宗教网
全省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召开 景俊海出席会议并讲话 胡玉亭主持
8月2日,全省防汛工作视频调度会议召开。民族宗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