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时论: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传播者
原标题:南方时论: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作协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事关我国文艺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刻揭示了新形势下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对于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文艺工作者更加奋发有为地投身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应该用独到的思想启迪、润物无声的艺术熏陶启迪人的心灵,传递向善向上的价值观。”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都是以艺术的形式反映生活的本质、提炼生活蕴含的真善美,从而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虽然创作不能没有艺术素养和技巧,但最终决定作品分量的是创作者的态度。具体来说,就是创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去把握创作对象、提炼创作主题,同时又以什么样的态度把作品展现给社会、呈现给人民。“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只有用博大的胸怀去拥抱时代、深邃的目光去观察现实、真诚的感情去体验生活、艺术的灵感去捕捉人间之美,才能够创作出伟大的作品。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其中必然含有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伟大的作品通过主题内蕴、人物塑造、情感建构、意境营造、语言修辞等,容纳了深刻流动的心灵世界和鲜活丰满的本真生命,包含了历史、文化、人性的内涵,具有思想的穿透力、审美的洞察力、形式的创造力,因此才能成为不会过时的作品。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有伟大灵魂的作品必须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概括:“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文学家、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必须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艺术训练,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同时,还必须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
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只有具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具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才能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来说,必须遵循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牢记文化责任和社会担当,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必须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必须以深厚的文化修养、高尚的人格魅力、文质兼美的作品赢得尊重,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广东是中国文艺重镇,是岭南文化高地。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进一步增强推动广东文艺繁荣发展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自觉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创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国家、无愧于民族的优秀作品。
南方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