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召开 让译文精准传播中国声音

10.10.2016  15:04

  近年来,中国方案在促进解决世界面临的共同发展问题上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为更加深入地研究中央文献内涵,向世界更好地传播中国理论与中国声音,第二届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论坛国庆节前夕在大连召开,论坛主题聚焦中国重要概念与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
  
  崛起的中国在聚焦全世界目光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怀疑。在大连外国语大学校长刘宏看来,“中国亟待将综合国力转化为对国际舆论环境的塑造力和对其他国家外交选择的影响力。在这一进程中准确、全面、清晰翻译中央文献所包含的理念、政策、倡议显得尤为重要。”
  
  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主任杨雪冬认为,“必须开放、互动,敢于和善于商榷总结。”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声音,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为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新概念,从而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
  
  大连外国语大学副校长杨俊峰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新型大国关系等新概念、新提倡、新机制的提出,无不要求中国翻译界紧跟形势,深入挖掘内涵,保证全面客观准确的诠释,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使外语作为文化的桥梁
  
  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王铭玉从“大文化观”“大外宣观”“大术语观”“大资政观”“大人才观”五个方面对论坛主题进行了阐述。王铭玉认为,学院派在编译工作中面对大量术语,要紧跟时代发展,不能总是拘泥于术语本身的概念,而要有“大术语”的概念。无论是中央文献、重要文献的编译,还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当代文化“走出去”工作,都需要把握“大术语观”。此外,王铭玉提出,编译工作不是“为外语而外语”,而是使外语作为文化的桥梁,帮助文化“走出去”“引进来”。
  
  在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副主任卿学民看来,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既要在传播媒介也要在传播内容上做出创新。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总编辑章思英以她参与的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翻译工程为例,从技术角度总结了翻译遵循的四项基本原则:准确翻译术语思想文化内涵;体现术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强求术语的译文唯一;在参考汉学家及前人满意成果基础上进行创新翻译;当译意不能涵盖全部含义时可采用音译。
  
  黑龙江大学辞书研究所所长郑述谱表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用论证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主要用日常语言。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比讲好中国道理更加不易。对外传播要照顾到术语学要求,也要尽可能合乎外界接受习惯,进而提高对外传播效果。”
  
  此届论坛由中央编译局中央文献翻译部、中央编译局《国外理论动态》杂志社、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外交外事协同创新中心、天津外国语大学中央文献翻译与研究基地联合举办,其间还举行了大连外国语大学翻译研究中心揭牌仪式。(记者 张君荣)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