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搬家大阵仗 八警员两警车护送各种防震设施上阵

18.01.2016  10:55

原标题:八警员两警车护送各种防震设施上阵  文物搬家 大阵仗!

最后一批文物已打包

运的时候可得小心点

专业公司运送,警车护驾

新馆陈列的部分展品 本组图片 记者 王振东 摄

从2015年的12月27日至2016年1月17日,省博物院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整体搬迁圆满画上句号,馆中12万余件藏品安全运至新馆。接下来,省博物院工作人员将进行拆包、清点、上架、布展调试等工作,准备工作完成后将第一时间向观众开放,预计将在5月份新馆投入试运行。

历史上最大规模整体搬迁

据了解,吉林省博物院由原吉林省博物馆、吉林省近现代史博物馆合并组建。两处办公地点分别位于长春市人民大街3188号、浦东路22号,文物分别存放于两地文物库房。现有藏品12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95件,二级文物3379件,三级文物14280件,其它文物十万余件。有珍贵的历史照片5万余张,历史录像资料近1000份;专业图书近10万册。还有大量的展陈辅助材料、专业设备、备品、办公用品等。

如此大规模地整体搬迁还是省博物院的“第一次”。

17日早8点30分,记者来到位于人民大街的博物院库房时见到,余下的几百件文物已经打包、装好箱,整齐地码放在库房中,准备装车。

专业人员对文物打包搬迁

据省博物院保管部副主任钱芳介绍,17日当天主要是运送余下的几百件约200箱文物,主要为考古文物,即将运送到新址,完成搬迁。

给文物打包的手法很特别,需要专业的公司来进行。省博物院此次聘请了北京保昌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为文物打包搬迁,据公司领队武旺华介绍,包裹瓷器类的文物必须用柔软的棉纸,铁质、青铜、石头类的文物,可以用报纸包裹,屏风、镜框等,就需要气垫膜来包裹。在打包书画时,他们用PE板制作出框架来支撑,防止书画被压,同时放入天然樟脑来防虫。

此外,每件文物都按照级别、门类等贴着专属编号。在打包之前,工作人员就已经为每件文物分组制作出表单。打包时,每件文物装箱时,都需在表单上做好标记。

文物的运输有特殊的要求,装车之前,要把这些箱子放到托盘上,然后整体用保鲜膜缠起来,再用拖车拖出来。运输的车辆车厢有气垫和尾板,用于防震,而且不用搬抬,可以半自动装卸货。

在装车时,他们以“下重上轻”为原则,一般来说,石器、铁器等比较坚固的文物放在下面,陶器、粘接过的、修复过的等放在上面。

公安部门为了这次搬迁,每天派出8名警力,2台警车,同时配备单警装备。

新院库房按照国家标准做

人民大街上的“”博物院即将完成其15年的“历史使命”,转作他用。

省博物院副院长唐音表示,省博物院原址的建筑并不是针对博物馆设计的,所以很多功能满足不了博物馆的需求,尤其是藏品、库房,库房就是普通的房间改造的,做了一些安全防范的措施,安装了监控、防盗门等简单设施,不是标准的文物库房。

省博物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对于库房有一个标准的配置要求,新院库房是按照国家标准做的,也是现代化的文物库房,所有设施都是最先进的。16间库房,严格分类,不仅满足现在收藏空间,也可以满足未来不断增加藏品的要求。在大的环境上有恒温恒湿设施,而且恒温恒湿系统需要按不同种类区别设置,比如书画的温度就应设在16至18℃,湿度应在40%至50%之间。同时库房设在地下室,所有灯都是防紫外线灯,防止光照对文物的侵蚀。对于书画、丝制品等特殊文物藏品,盛装上也有特殊配置,比如书画柜里面都有无酸质处理,现在正在启动预防保护项目,针对不同藏品,分别设计适合的储存环境,与老库房有天壤之别。

新馆5月份将整体试运行

17日10时许,运输的车辆出发,开往省博物院新址。经过40多分钟的车程,运输车辆安全抵达。

省博物院的新馆舍位于永顺路和梧桐街交会处,是长春科技文化中心综合馆的一部分。新馆建筑面积约3.2万平方米,采用大立面通透式、庭院花园式布局。

据省博物院院长李刚介绍,搬迁从2014年开始着手准备,2015年12月27日开始搬迁,截止到2016年1月17日,12万余件藏品安全顺利地运抵新博物馆。包括国宝级的藏品,像苏轼的《洞庭春色赋》,佛教艺术巨作《法界源流图》,宋代的贯耳瓶等。

新馆包含陈列展览区、藏品库房区、文物保护技术区、公众服务区和办公区五部分。藏品库房区的建筑面积也达到了6000多平方米,其中包括文物熏蒸室以及16个库房。按照文物种类分为书画、金属、陶瓷等藏品库房。在文物保护技术区,文物研究员们还可进行文物的科技检测、修复、复制等专业工作。

李刚说,市民最关注的陈列展览区,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有12个展厅,每个都有不同的主题。下一步,省博物院工作人员将抓紧时间进行拆包、整理、上架、完善展览计划等工作,力争最短时间内向观众开放,之前省博物院举办的活动将继续在新馆进行。新馆的整体试运行,计划在2016年5月。(记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