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社会从游泳池“一池碧水”抓起

13.07.2016  22:37

  文炎炎夏日,去游泳馆游泳健身,是各地市民首选的解暑休闲运动好方式。但近日,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对多家室外游泳馆进行水质检测,发现所检测的泳池水质均有余氯偏低、尿素较高等问题。这种状况,并非北京独有,在全国也很普遍。游泳馆“一池清水”的卫生老问题,再次成为百姓高度关注的健康“新话题”。

  国内游泳池问题真不少。一来人均泳池面积小,常常“下饺子”,尤其是夏日,人头攒动、人流密集,所以水质不达标的速度也会加快。二来,经营者为省钱在水处理方面偷工减料,导致游泳馆的水成为病菌、病原体的“培养液”。人多“浊度”本就高,汗臭齐飞水质污染重,假如消毒和处理不达标,游泳池换水就成了“污水循环”,看着是一池清水,其实却密布各类病菌和有害物。比如,余氯浓度过低难达理想的消毒效果,水里的细菌及致病微生物就会繁殖并成传染源;而余氯过高则可能对人体的眼黏膜、皮肤黏膜及口腔黏膜等产生刺激作用,特别是对儿童、妇女和老年人等敏感人群会更明显。

  游泳池的水质卫生,如同一根扁担,一头担着公共安全,一头担着公共卫生,也是一个关系全民健康的民生问题。

  “祸患积于忽微”,公共卫生安全不容忽视,游泳者的健康不容忽视!泳池纤尘不染固然不可能,但“合格的水立方”却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如何保障泳池的卫生安全?一是要提升国家标准,强制规定人工游泳场所的平面布局、相关卫生设施设计的卫生要求等。比如,新修订的《公共场所设计卫生规范:人工游泳场所》就明确提出,人工游泳池内人均游泳面积不得小于2.5平方米,游泳场所应配备余氯、pH、水温等水质指标检测设备等等。二是要强化游泳馆经营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呼吁经营者不应只为眼前的利益采取长期不换水、循环系统不开、“偷工减料”消毒等等行为去损害游客的健康,而要加大投入主动提升水质标准,用安全的“一池碧水”去赢得顾客“充盈其间”。三是游泳者要培育好的卫生习惯。坦诚地说,诸如泳池“尿素超标”,游泳者也有责任。如果游泳者都能养成好的卫生习惯,进泳池前淋浴并通过消毒池涮脚,游泳时不在泳池内吐痰、便溺等等,那泳池卫生就能多一份保障。四是要加强监管检查加大违法打击力度。违法成本过低,监管责任不到位,监管督查睁只眼闭只眼,泳池里自然“暗流涌动”,这一现象,从泳池到化工厂的污水池,似乎一脉相通。要保障泳池里“弱势人群”的权利,就决不能让一个“游泳圈”陷入监管梗阻、脏水循环的怪圈。

  确保泳池水质卫生,当前尤其需要监督到位监管创新。比如,今年,北京市游泳场馆的电子监管指挥中心已建设完毕,这意味着对全市游泳场馆水质实时监测有了制度保证。该电子监管指挥中心将对游泳场馆水质的五项主要卫生指标(水温、余氯、PH值、浊度、ORP)全程监控,5分钟到7分半钟更新一组数据。一旦触及预警线,就会立刻报警,监督员会立即赶赴现场进行处理。希望这样的治理经验能在全国推广,为游泳者护卫好“一池碧水”的卫生安全。

  早些年,有部流传甚广的原创音乐剧《一流大学从澡堂抓起》,套用下也可以说“文明社会从游泳池抓起”。对于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游泳馆的“一池碧水”不仅照鉴着全民健康,更照鉴着更高的管理水平和更高水准的文明。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