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日报》报道东师人文学院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法
11月30日,《吉林日报》第12版长春新闻头条以“东北师大人文学院教学改革创新举”为主题,报道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经验作法。 自10月以来,我校学生参加全国各类赛事频频传来佳绩喜讯: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铜奖、吉林省赛区金奖;参加“创新创业杯”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荣获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参加“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国家二等奖;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国家级和省级83项大奖……这些成绩的取得源于我校实施创新驱动,深化教学改革,重视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结果。 近年来,学校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专业类和通识类两类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使各专业的通识类创新创业课程初具规模。学校重视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的指导和管理,积极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大力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质量。学校高度重视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工作,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在年度工作计划,学校5年发展规划中把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纳入核心工作,大力推广创新理念的标志性活动。2013年开始,学校重视抓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制定出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管理办法》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工作方案》,并获省教育厅批准,同年获批省级大创项目10个。近3年培植校内项目300多项,成功申报省级项目90项,国家级项目20个。鉴于近三年学校大创项目顺利开展和有效管理,经省教育厅批准,2015年学校成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参与学校,全省仅有15所高校成为国家级大创项目参与学校,是独立学院中的唯一一所。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同步推进,构建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搭建了公共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课程平台。在全校“通识课程”板块中,作为顶层设计,统一组织开设了成功学、人才成功探秘、逻辑思维与职业能力、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与沟通、心理学与生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经过精心准备,2014年全校23个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围绕教育部推荐的教学大纲,结合学校各专业实际,开启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课。为鼓励各专业认真做好课程开设,学校采取加大《创新创业基础》课程课时系数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目前,学校已有36个专业开设了《创新创业基础》课,占全校专业总数的84%。承担全校“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师45人。 学校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人才培养的地方性、应用型和服务性。重视校内外时间育人基地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育人平台。除建立校外实践育人基地外,注重校内创新创业就业类育人基地建设,使课程训练与实际应用无缝对接。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实验园地,并首先在艺术类专业实现了突破。经过探索和建设,广播电视系“影视艺术适用型人才‘学产研’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形成了“联合创作”模式的培养、训练、实践相贯通的教育体系,建成了由30几个实验实训室构成的实验平台。据院长吕英华教授介绍,下一步学校将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形成学校整体工作方案以及各个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建立科教结合、校企结合、国际合作的“三协同”育人机制和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的“三交叉”育人模式,使人才培养由学科单一型向学科融合型转变。进一步完善实验、训练等实践资源建设,创造条件向全体学生开放。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制定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的办法。建立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机构,加快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度,为创新创业实践的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
作者:白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