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日”将至 带您看看长春“非遗”有哪些

12.06.2015  11:33

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近日,为庆祝我国第十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传承、发展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长春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活动相继展开。

那么,我们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盘点一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不少。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龙戏

类别:传统戏剧

保护单位: 吉林 省农安县黄龙戏剧团

代表性传承人:赵贵君(国家级传承人)

黄龙戏是以东北皮影戏中流传于农安及其周边地区的“此地影”音乐为基调,以由“此地影”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为基础形态,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民间说唱、口头文学、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因农安在辽、金时期称黄龙府,故称黄龙戏。黄龙戏代表剧目有《樊梨花》《魂系黄龙府》《鹰格夫人》《兀术与鹰格》《恩怨长山屯》《歪梨娘娘》等百余出,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文华奖”“梅花奖”“孔三传戏曲音乐金牌奖”和“布拉格国际舞台美术‘传统与现代结合’荣誉奖”等各种奖项三十余项。1985年,黄龙戏被收入《中国戏曲年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东北大鼓

类别:曲艺

保护单位:榆树市文化体育局

代表性传承人:王连科(省级传承人)

榆树“东城派”东北大鼓至今已传承五代,历时二百多年。“东城派”东北大鼓与奉派、西城、南城、下江并称为东北大鼓五大流派。“东城派”东北大鼓脍炙人口,深为东北各地群众所喜爱。第四代传人王连科弹唱双修、刚柔兼济,成为“东城派”东北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他的弟子宋丽光声音宏亮,鼓板恰当,是“东城派”第五代传人。王连科开办的榆树“聚贤书曲茶社”吸引八方来客,二十多年来,共接待观众达三十余万人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氏浸膏

类别:传统医药

保护单位:九台肺癌药物研究所直属东方中医

门诊部

代表性传承人:吴淑琴(省级传承人)

刘宸隆(省级传承人)

平氏浸膏,是经平氏家族六代传承、在汲取了传统中医精髓基础上由祖传秘方研制不断创新产生的。平氏家族祖籍浙江省,世代相传着浸膏技艺,有200年的历史。第二代平士杰因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迁居到山东省济南府悬壶济世。1900年平氏家族迁到长春,后定居九台。自古以来,九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长白山是野生药物资源的宝库,历史上吉林、长春是长白山野生药材的集散地,九台以其所处地理位置的优势,选购货真价实的野生原料药材极为便利。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关云德满族剪纸

类别:传统美术

保护单位:九台文化馆

代表性传承人:关云德(省级传承人)

关云德满族剪纸,是祖传的满族民间剪纸艺术。他从小跟额娘、老姨学习剪纸,作品古朴大方,简练粗犷,形神兼备,具有一种原生态意蕴。2007年6月,他参加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节目的录制,在节目中他介绍了自己边种田边剪纸的人生经历。2008年7月,北京奥运会期间,关云德在祥云小屋表演满族剪纸受到好评。2010年6月,他参加上海世博会,受到中外嘉宾的欢迎。2011年,他为其塔木镇小学校编写了满族剪纸教材。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董丛仁草编技艺

类别:传统美术

保护单位:长春市群众艺术馆

董丛仁草编技艺,是在东北传统草编技术基础上创新而成的。他创作的反映东北民俗生活系列的工艺品,生活气息浓郁,形象生动可爱,感染力极强。董丛仁把农业社会的草编工艺,经过巧妙构思做成一件件艺术品,进入我们的生活。他充分运用草类本身的特点、特性,采用夸张、大胆变形、去繁就简的表现手法,幽默、生动、形象地重现了昨天农耕时代的生活图景,给人们有一种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艺术享受。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郭丽传统手工艺布鞋

类别:传统技艺

保护单位:长春市紫玉木兰工艺有限公司

代表性传承人:郭丽(省级传承人)

郭丽传统手工艺布鞋是在姥姥、妈妈纳的千层底布鞋基础上传承的。在上个世纪60年代之前的城市和农村,手工布鞋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部分,伴随我们走过春夏秋冬。郭丽在传统基础上不断摸索、探求,大胆地吸取东北民间各民族的元素,将现代人的健康理念融入其中,形成了郭丽传统布鞋的风格。郭丽布鞋色彩鲜明,民俗意蕴悠长,既有传统的实用性、耐久性,又具有美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赵家传统古筝技艺

类别:传统音乐

保护单位:赵峰古筝培训中心

代表性传承人:赵登山(省级传承人)

赵峰(省级传承人)

近代山东筝派传承人张念胜于上世纪初将山东筝派技艺带到吉林省长春市,首次将山东古筝与东北民间艺术相结合。赵家传统筝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英刀刻画

类别:传统美术

保护单位:德尚画艺坊

于英刀刻画师从祖父母、父亲,至今一直沿用传统自制专用刻刀、砧板、揉板石等工具,采用软硬纸张刻画和剪纸,同时采用驴、马、牛、羊等动物的皮张刻画。于氏家族百余年来一直传承着刻纸、刻画的技艺。于英的曾祖父于德富、祖母于赵氏、父亲于喜江传承着刀刻画的传统技艺,传至于英后,她又钻研创新,吸纳百家之长,创新出韵味十足的刀刻画。

其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德惠大曲酿酒技艺》《杨麻子大饼》《满族石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石氏家族萨满神话》《鼎丰真糕点制作技艺》《东生泥人》《瓜王沟种瓜习俗》《积德泉酿酒技艺》《贾春红编织》《满族服饰技艺》《赵氏煮炸鹿茸技法》《宇平绢人》《榆树钱酒酿造技艺》《榆树二人转》《魏氏膏药》《孟氏整骨》《满族赵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语言文字》《满族杨氏家族祭祖习俗》《满族关氏家族祭祖习俗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梁氏武医推拿技艺》《郭氏森林木艺》《张铁梅彩雕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