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需要“工匠精神”

25.03.2016  10:57

  自2015年开始,“影视IP”一词就被各家影视公司热炒,同时资本市场助力“IP热潮”,影视公司选择投资也是“无IP不投”,让影视公司纷纷购入大量网络小说版权,致使网络版权费虚高不下。

  然而“IP” 火热的表象之下却出现了影视题材重复的问题:探险盗墓、升级打怪、玄幻魔幻等曾经新颖的题材迅速沦为新的俗套。不仅大IP在不停烧钱,很多年轻影视公司买了IP也有拍不成影视作品的可能性。有文化批评认为,这种市场追逐IP的恐慌中,让业界手忙脚乱。将IP影视化解读为神器其实是误区,IP能否从文字转化成为图像,化成具有戏剧性文化产品真的存在风险,而陈凯歌更是一针见血指出这种“IP热潮”“不是奔着艺术去的”。

  无论是“IP剧”的虚热,还是其目的“不是奔着艺术去的”,其实,都不过是当下文化艺术中流行的“浮躁”病症的折射,这是创作者自己浮躁,钻的又是社会上浮躁情绪的空子。

  3月9日新华社报道说: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文学艺术院院长熊召政曾提出若干政策导向的建议,如“提升消费品品质”“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既是针对经济领域的商品而言,同样也可以视为对文化艺术产品提出的要求和希望。

  所以,文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反映在文化艺术上,就是要为文化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文化艺术精品,去掉浮躁、去掉单纯的逐利心理,保持宁缺毋滥的“工匠精神”,完成文化艺术的凤凰涅槃。

  文化艺术需要“工匠精神”,何谓“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代表着一种时代的精神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追求慢工出细活的品质。有人说得好“一个拥有工匠精神、推崇工匠精神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会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这里的“踏实”“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孜孜不倦”“”等等,都可说是文化艺术的本质、品质和属性。

  所以,在文化艺术的发展中提出和坚守“工匠精神”,就是提倡和坚守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就是对文化价值、精神和尊严的坚守和敬畏。在一个文化厚实底蕴深沉的社会里,文化艺术所有的表现形式,应该是代代累积沉淀下来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实践中,应该是社会和个人激发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思想的内涵和美学的品位,道德、智能的积累的总和。真正的文化艺术,应该是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这里面,有历史,有人文,有人的精神,有生活的积淀,有静水流深的心灵滋养……(作者/杜浩 编辑/杨世阳)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