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国际学术论坛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

13.09.2016  13:34


研讨会现场。本网记者 赵徐州摄

  9月8-10日,由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以“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教师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学术论坛在长春举办。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以及日本、芬兰的20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论坛。东北师范大学党政领导杨晓慧、刘益春、王延、马晓燕、兰恒斌,党委常委、研究生院院长高夯出席了论坛开幕式。东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冯江主持报告会。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时代的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的培养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当前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近年来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为交流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中教师的应有素质,东北师范大学在庆祝建校70周年之际特举办此次论坛。
  
  开幕式上,东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杨晓慧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国基础教育进入均衡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为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发展提供了独特机遇。面向未来,东北师范大学确立了“建设世界一流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其核心内涵就是教师教育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即具有引领国内外教师教育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研究成果,能够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教育优秀教师和教育家,以更好地回应我国教育内涵发展的时代需要。本次论坛邀请国内外著名的教师教育专家学者,围绕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分享最新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成果,以期加深各国、各地区以及学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教师教育改革发展提出新思路,贡献新智慧。
  
  随后,日本学习院大学教授佐藤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JariLavonen、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卢乃桂、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分别作了题为“知识社会中合作学习的意义: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学改革与学校建设”、“芬兰教师的专业性基于高质量的教师培养并获得中小学校的支持”、“为知识社会的教师教育再攀高峰”、“秉持‘创造的教育’理念推进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建设”的大会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在报告中介绍了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目标,着重畅谈了学校建设一流教师教育的历程,取得的成果和未来发展思路。刘益春表示,基于国内形势和国际趋势,东北师范大学提出了“创造的教育”理念。其内涵包括“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应该如何学”、“环境应该如何营造”三个方面,即:教师要倡导注意过程探究的教育,激发基于兴趣的内生动力;学生要养成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塑造卓越担当的人生品格;环境建设要构建协同开放的育人模式,凝铸张扬个性的校园文化。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来说,不只是知识本身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科思想、方法和和问题。
  
  刘益春表示,近年来东北师范大学坚持并不断优化“融合的教师教育”模式,即学科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融合、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融合、教师职前培养与教师职后培训融合。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融合方面,东北师范大学深入总结U-G-S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既有经验,以建立健全“分阶段、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完善探索了“基于协同、追求融合”的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在建设一流教师教育进程中,东北师范大学未来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中的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要有新突破;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要有新举措;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要有新作为。
  
  在9日下午举行的校长论坛和学者论坛上,香港教育大学校长张仁良、韩国东亚大学校长韩锡政、台湾彰化师范大学主任林哲鹏、日本东京学艺大学校长助理岩田康之、蒙古国立教育大学院长朝格吉乐玛、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彭南生、西南大学副校长陈时见、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党怀兴在校长论坛上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彬、安徽师范大学教授阮成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嘉莉、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赵明仁,东北师范大学教授李广平、吕立杰在学者论坛上作报告。
  
  10日下午,会议还召开了研究生院院长论坛。(记者 赵徐州 曾江)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附件:
  • 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