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研讨会举办 实践教学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

03.08.2016  21:3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经费、时间、场地等因素的制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社会实践环节很难得到有效落实。围绕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记者采访了7月下旬在广西举行的“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学术研讨会的部分与会学者。       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行为本位”的德育转型      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谭仁杰表示,社会实践首先是感受,第二是认知,第三是应用。道德教育离不开生动活泼的实践。要注重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将“无形”的思想教育转化为“有形”的具体社会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取得显著效果。      “德育教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在于寓学于行,躬亲践履。”谭仁杰说,一方面,高校德育教育要落地,要接地气。地方高校姓“地方”,要说地方的话,做地方的事,接地方的地气。地方高校德育教育要坚持德育标准,结合德育教育对象特点,创新德育教育方法,改进社会实践方式,拓宽实践育人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超越。      另一方面,高校德育要形成合力。德育教育不是一时之功,而是长期工作。开展实践活动,学生不能局限在校园的“笼子”里面做文章,需要走向广阔天地,让大自然、大社会成为学生的大课堂,形成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三重合力。做到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服务社会结合,实现由“知识本位”向“行为本位”的德育转型,将抽象的道德规范和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觉的道德行动,这是高校德育的应然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重视思政课实践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腊生表示,高校应将实践教学纳入学校大德育体系,科学、合理计算实践教学工作量,充分调动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密切合作,协调推进,形成强大合力,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良性互动,达到教书又育人的目的。要搞好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师的社会实践需先行,学校应该严格执行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鼓励和支持思政课教师利用寒暑假到国内外参观考察、学习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加强社会实践的设计、组织和引导,注重实效,避免社会实践虚拟化、庸俗化、单一化。      “如何结合当前的形势开展有效的实践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现实层面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遵义医学院人文社科学院青年教师邢瑞娟说,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必须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在校大学生与现实社会接触,使课堂上所学的理论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运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想取得更好的效果,使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在邢瑞娟看来,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实践教育。邢瑞娟表示,思政课实践教育的途径主要有:第一,定期开展红色旅游,以唤起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第二,开展学校——企业相结合的实践教育活动,以增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意识;第四,开展多种公益活动,以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处理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两个课堂”的关系      对于如何处理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两个课堂”的关系,厦门理工学院思政课部党总支书记叶雪梅认为,首先,正确认识和处理第一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方式的关系,努力强化课堂实践教学,逐步完善第一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其次,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进行科学分类,建设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思政课实践教学平台。不过,叶雪梅表示,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第二课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相对独立,有自己的特点,它与校园文化中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但不能完全混淆和等同,不能把第二课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活动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第二,独立开设的思政课实践课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一个特殊的形式,可借鉴专业实践课教学的要求和规定进行实施;第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部分,应是今后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      再次,以规范第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课时为抓手,促进第一、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这方面,叶雪梅认为要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科学处理第一课堂理论教学课时与实践教学课时的比例安排,合理分配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课时中专门用于课内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模块和课堂上与理论教学方式并重的教学方式模块;第二,统筹安排第二课堂思政课的实践教学课时,开设独立的思政课实践课,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积极探索开设思政课的选修课,作为对思政课实践课的重要补充。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探索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陈浩川表示,要正确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涵。陈浩川阐释说,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包括课内实践教学、课外实践教学、虚拟实践教学三种基本形式。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对象,不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而是对学生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提高学习主体的思想政治素质。      “要全面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陈浩川说,认识方面不够重视,觉得开展实践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却看不到立杆见影的效果,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不支持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方面不够规范,实践教学未纳入教学计划,未列入课程表,未安排专项经费,未制定实施规范;操作方面不够严谨,以其他部门、社团开展的“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扶贫支教活动、参观游览活动代替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评价方面不够准确,延用理论教学的考评方式,没有建立适合对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考核的评价体系。      对于如何探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有效性的方法,陈浩川建议,,实行实践教学形式学生自主选择制,尊重学生主体性;多途径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开辟种类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保证教学实效性;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增强教学针对性;健全与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老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保证评价结果准确性。      据悉,“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伦理学会地方高校德育专业委员会与桂林理工大学联合主办,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办。来自湖北、广西、福建、江苏、新疆、浙江、广东、辽宁、山东、河北、云南、陕西、安徽、四川等地数十所地方高校的近百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参加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会议围绕“社会实践与高校德育”这一主题,通过主题报告、小组讨论、大会发言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记者 明海英)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