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人,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昼夜冒雨连续奋战加大搜救力度
海军潜水分队官兵下潜展开水下探摸作业。本报特约通讯员 林 健摄
本报湖北监利6月3日电 从今天凌晨起,来自海军北海舰队、东海舰队、南海舰队等多个部队的水下救援力量,对翻沉的“东方之星”旅游客船展开逐个舱室搜救摸排作业。截至今晚20时,各潜水分队已打捞出12具遇难者遗体,搜索摸排沉船舱室数十个。目前,这项工作仍在持续进行中。
军地协同,不分昼夜,展开拉网式立体搜救。今天,湖北省军区、湖南省军区组织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在沿岸数百公里水域内展开搜索行动,采取岸上观察、江上搜寻相结合的方法严密观察水上情况,驾驶冲锋舟在长江航道内加紧搜救。荆州军分区部分官兵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今天又打捞起一名遇难者遗体,紧张的沿江救援仍在继续。
雨中,各项救援工作有序展开。逐个舱室搜救摸排是沉船水下救援的重要方式,有利于彻底搜寻幸存者、打捞遇难者遗体,也有利于掌握沉船状态,分析事故原因。北海舰队潜水分队通过荧光棒标记搜索过的舱室,提高了水下搜索效率;东海舰队潜水分队利用沉船舱体结构,对潜水员探摸位置进行选定校对,实现了精准搜索;南海舰队潜水分队克服沉船艉部舱室江流流速大等不利因素,采取小范围大密度搜寻方式,确保了探摸无死角。
“人命大于天”,只要有一线希望,子弟兵就绝不放弃。生命接力大营救,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今晨6时许,武警水电三总队200名官兵连续奋战20多个小时,修通一条长约3.8公里的道路,为抢救落水人员、运送救援物资提供了便利。7时,武警湖北总队武汉市支队船艇大队两艘交通艇和22名官兵,携带橡皮艇、救生绳、救生杆等救生器材,从武汉码头出发,沿江逆流前往金口和簰洲湾水域搜寻落水者。负责转运第一批遗体到安置地点的官兵,在雨中举行简短的默哀告别仪式。
夜幕降临,伴随救援的灯火,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依然在紧张忙碌地救援。
(综合记者濮照、吴敏、王天益,特约记者石斌欣、王宇,通讯员王鹏、徐景健、朱继红报道)
夜潜,搜救生命
■本报记者 王天益 特约通讯员 林 健
江风,灯火,人未眠。
6月2日晚,随着辽阔的长江水面暮色四合,“东方之星”旅游客船救援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夜间作业。
沉船倒扣,从露出水面的黑褐色船底上,来自海军工程大学的两名潜水员冒雨下潜,在滚滚江水中夜潜搜救。
这样的夜潜对潜水员、四级军士长谢启峰来说不是头一次。在冬天的松花江里,他曾在凌晨3时执行过潜水任务,但这次他坦言有点紧张。“水下救援速度提高一秒,幸存者的生存机会就多一分!”谢启峰说,“白天战友官东通过潜水成功营救出两名群众,鼓舞了士气,也让大家丝毫不敢懈怠。”
此次潜水,谢启峰和战友石柏岩的任务是为吊起、扶正沉船探摸穿钢缆的位置,这项工作越快完成越有利于救援。完成第一次下潜后,谢启峰直言情况“不是很理想”。短暂休息后,他再次潜入水中。来自海军的其他潜水救援分队,也是一路长途奔袭,未入宿营地便直接投入救援。
今日凌晨3时左右,海军多支潜水分队开始共同作业,对沉船各舱室逐个搜寻。这是搜寻幸存者、打捞遇难者遗体最彻底的方式,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方式。
来自东海舰队某防救船大队的四级军士长、二级潜水员张虎成第一个下水。长江水不深却暗藏凶险,进舱室搜救更是如此。完成第一次进舱搜寻后,他提醒战友:“江水较急,能见度低。”北海舰队救援分队传来的水下电视画面显示,潜水员开着强光灯,水下仍灰蒙蒙一片。
短暂休息后,张虎成又多次潜入水底,其中一次因为被舱内物品挂住,不得不割断被潜水员视作“生命线”的保险绳。历经险情的张虎成毫不畏惧:“作为军人,不能计较个人安危。”
这一夜,张虎成和战友用双手一寸寸地探摸,完成了沉船多个舱室和通道的搜索,打捞起6具遇难者遗体。
(本报湖北监利6月3日电)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