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28.04.2015  13:11

  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深层次矛盾,其形成原因十分复杂,固然有体制机制、政策操作等问题,从更深层次的利益格局探究,根源则在于没有完全摆脱“物本位”思维的影响。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应坚持以人为本。
  
  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三个主要矛盾,都与过去对人自身重视不够有关。在需求结构方面,忽视与人直接相关的消费,致使消费增长远远落后于投资扩张,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统计显示,我国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近年来虽然提高较快,但仍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与人的发展直接相关的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3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和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美国的3.42倍和1.18倍,但第三产业增加值只有美国的32.3%。虽然2014年第三产业占比达到48.2%,创历史新高,但与2012年世界服务业平均水平70.2%相比,仍相差22个百分点。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根据世界银行《2013年世界发展报告》,我国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步缩小,已由1995年的52倍缩小到2005年的28.1倍、2010年的16.3倍,但两国之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依然很大。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人的作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马克思在阐述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时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一社会中,人们可以“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这启示我们,注重人的解放、人的创造与人自身的发展是结构调整的灵魂。那么,怎样理解“人”?从横向来说,应是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从纵向来说,应平衡代际利益关系;从内核上来说,包括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等。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应做到以下几点。
  
  在需求结构方面,着力提高居民消费率,重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一是解决居民“能消费”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二是解决居民“敢消费”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保障水平,编织好社会“安全网”。三是解决居民“放心消费”问题。加强消费执法监管,确保食品、药品等各领域消费安全。四是打造“人性化消费”新格局。适应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趋势,创新消费模式,充分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在产业结构方面,根据人的发展需求确立新的供给结构思路。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优化结构的战略重点,逐步从以工业为主体转向以服务经济为主体。在服务业内部结构上,既要补齐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短板,又要注重发展与人直接相关的旅游、商贸、文化、体育健身等生活性服务业,并注意研究新情况、寻找新增长点。例如,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应特别关注人力资源服务业等;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应瞄准人民群众对现代服务业的新需求,开拓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打造新热点。应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解决服务业领域开放度低、限制多、国际竞争力弱等问题。
  
  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重在鼓励人们创新创造。随着土地等物质要素供应趋紧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加重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减少,依靠生产要素规模驱动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背景下,需要更多依靠创新来推动结构调整。一是充分发挥当前接近1亿人的科技人力资源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二是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注重提高专利的质量和效应,打造自主品牌尤其是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品牌;三是深入推进相关制度改革,包括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科技人员的产权激励制度、有效转化科研成果的企业制度等。(常修泽,作者为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