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活了土地 富了村民

12.02.2015  15:54

  “去年通过村里集中流转再发包,我租种了150亩水田。这种集中连片的水田与以往零散地块相比,每亩节省种地成本50元左右呢。”2月4日恰逢立春,通化县金斗朝鲜族满族乡广信村种粮大户朝鲜族村民桂仁宽满是欢喜地告诉记者。

  “我们针对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实际,把村民的土地流转回村里,再由村里通过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规范统一发包给种粮大户,这样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该村党支部书记金明玉接过话茬说。

  通化市针对农户承包地块多而散、影响农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实际,鼓励农民把部分耕地流转出来,将分散的土地逐步向产业化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和经营能手集中,以此推进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从而提高土地产出效益。

  从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入手,通化市59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投入205万元建设土地流转市场,购置电脑、触摸屏等设备219件。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外发布土地流转信息1441条,接待农民政策咨询2228人次,指导农民签订土地流转合同9189份,调处土地流转纠纷187件。

  据介绍,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79.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29%;涉及农户4.3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7.4%。主要以转包、转让、互换、出租、入股、托管等方式流转到合作社、企业、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

  “与我们合作的奶农没有发生‘倒奶’事件,我们有23家自营店,自产自销率达到80%,并且与奶农签了托底保障收购合同,每公斤比市场价高5毛钱呢。”通化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明乳业经理孙中明介绍,他们实施公司加基地带合作社、带农户共同发展的模式,带动周边126户农户从事奶牛养殖业。

  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土地规模化、集体化经营,离不开像大明乳业这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养。通化市通过落实优惠政策、开展项目建设、拓宽服务领域、协调银企合作等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89家,累计创中国驰名商标16件、地理标志商标8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32件,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带动了16.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柳河县圣水镇陶家街于涛农场主营农作物种植,经营耕地270余亩,机械化耕种面积达70%。去年,于涛家庭农场粮食产量达37万余斤,总收入有45万余元。

  发展家庭农场,使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生产经营能手集中,是发展集约化经营的有效途径。目前,该市在工商注册家庭农场发展到1048个,年经营收入10万元以上的家庭农场77个。

  外面天寒地冻、白雪皑皑,在东昌区环通乡石棚子村的明利草莓种植合作社草莓大棚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叶绿果红、生机盎然,休闲的市民带着正放寒假的孩子欣喜地采摘着带有奶香味的草莓。

  “由于区、乡政府给予每亩2000元的苗木补贴,合作社由最初的3户发展到21户,建起了22栋标准大棚,还带动12户农户发展12亩葡萄采摘园。我们采摘园的无污染、无公害的果品供不应求,每户仅草莓收入就能达到8万元。”合作社理事长刘明利自豪的说。

  通化市从资金扶持、税收政策、用地用电、人才科技等方面制定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目前,该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617个、联合社6个,合作社成员达到5.54万人。现有国家级示范社7个、省级示范社153个、省级联合会会员28个;实施标准化生产的合作社达59个,拥有注册商标的合作社70个。

  “2014年,通化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6%,跑赢GDP的增速。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功不可没啊!”通化市农经局局长赵心忠深有感触地说。

  记者  王忠先  通讯员  何佳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