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路探索中构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
5月30日,第一届中国战略论坛高层学术研讨会在上海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为“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与会学者围绕“中国道路的形成与发展”、“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中国道路与世界的未来”、“中国道路的多学科透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杨贤金提出,一方面,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选择,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探索提供了有益启示;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对于发展的理解,向世界贡献了自己的经验和路径。因而,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是当代中国研究者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总编辑高翔对与会专家的大力支持和会议承办方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王利民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着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战略构想。我们应该统一布局涉及中国中长发展的内外战略,以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民族复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贡献,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道路探索已是世界性命题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徐勇认为,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应当“在比较中发现中国”,即将中国置于长时段的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比较,从中发现中国发展和中国道路的历史底色和进程。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提出,现代化因素、社会因素及中国文化因素三个方面构成了中国道路的核心。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张明军认为,中国政治发展有两个底线,既不能“中体西路”,也不能“西体中路”,而必须走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道路问题已然成为一个世界性命题。同济大学教授门洪华认为,中国道路与国际秩序变革有着天然的联系。目前,中国的和平发展被视为影响世界秩序的重要力量,其未来战略走向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也牵动着世界主要国家的战略调整。因此,对中国道路问题的分析,也应与国际秩序的变革结合起来。中国必须为重塑世界秩序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加强国际秩序建设的议程设置能力。
天津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王存刚提出,在中国道路的探索中,构建新型国家关系是一个重要课题。在全球化时代,构建新型国家关系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国家发展战略对接,对接的前提在于主权平等基础上的相互尊重与相互理解;对接的内容主要在于不同国家在发展观念、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等多方面的相互融合;对接的基本途径是在合作过程当中相互支持;对接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扩大彼此领域的交汇点,以实现共赢。同济大学国际公共事务研究院院长夏立平提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中国重大战略构想和重大战略部署,它实际上已成为中国道路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应该从国际关系格局中的多个层面,推进“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
增强中国道路学术表达的自觉性
在转型国家发展道路的探索与选择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疑具有典型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在基础理论层面反思关于中国道路问题的已有理论研究十分必要。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院长杨洁勉提出,对于中国道路的理论研究,存在政治表述和学术表述两种方式。政治表述的重点在于凝聚共识、大众支持和内外宣传;学术表述的重点在于鼓励辩论、精英支持和深化认识。杨洁勉认为,对于学者来说,需要关注中国道路的政治表述与学术表述的相互转换和区别问题。就学术表述而言,学者需提出正确和准确的学术概念,增强学术表述的自觉性,表述要有中国特色、世界意义。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浦劬认为,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一国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命运视角;第二,中国道路当中所包含的发展问题和治理问题;第三,既立足于中国的话语体系,也吸收世界和国际学术界所谓的话语,尤其是比较成熟的话语工具。
中国政法大学全球化与全球问题研究所所长蔡拓提出,研究中国道路问题,关键要处理好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与一般性问题,核心在于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协调与统一、价值导向与目标导向的统一、中国化与全球化的统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认为,在中国道路的学术研究中,既不能“以中释西”,也不能“以中释中”,而应该在学术自觉与自信中创造中国自己的理论体系。
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是开放、发展的,探索21世纪的中国道路,在基础理论层面构建当代中国的学术话语体系是同一个历史过程的不同层面。
多学科透视中国道路
基于对中国道路的历史哲学思考,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提出,中国道路的历史哲学反思离不开三个维度:从道路范畴内涵看,“道路”被理解为民族和国家对特定的民族价值体系、特定的理性逻辑的动态设计战略;从发展道路的方法论看,坚持历史普遍性与历史特殊性的统一;从发展道路的目标看,强调道路的精神路标。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凤阳认为,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实则就是要结合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为中国道路提供学理性、规范性的解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陈学明认为,对中国道路的学理阐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济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包心鉴认为,在本质上,中国道路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推进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在当前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紧扣中国当代的时代问题,科学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从理论上概括和提升中国道路的学术意义,将是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项历史性任务。
据悉,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同济大学联合主办,同济大学中国战略研究院、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学院、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的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记者 王海锋)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