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承诺 退伍军人持续三十载赴广西边境为战友扫墓

06.04.2018  13:11

  肖铿鸣在法卡山烈士陵园拜祭战友(受访者供图)

   他持续三十载赴广西边境为战友扫墓,寻访11省区慰问战友父母

  金羊网记者 黄丽娜 符畅 通讯员 帅学成

  清明,是缅怀与追思的时节。30多年来,每到清明时节,肖铿鸣想起的,总是广西边境那片曾经被鲜血染红的土地,总是法卡山烈士陵园里埋葬的154位战友。

  30年间,除了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每年,肖铿鸣都会从广东辗转到广西凭祥市夏石镇,看看刻在法卡山英雄纪念碑上的一个个名字,为战友们点上一根烟、倒上一杯酒,一炷清香祭忠魂。

  37年前,在战场上经受着血与火的洗礼时,肖铿鸣只有17岁。“我们团是主攻,每时每刻都在生死之间,每个人都做好了牺牲的准备。大家说,只要能活着回来,就要给牺牲的战友扫墓。这是我们互相的承诺。”法卡山激战,带走了肖铿鸣154位战友的生命,他们的平均年龄仅21岁。

  硝烟散去,和平重回。幸运地活了下来的肖铿鸣没有忘记曾经对战友许下的承诺——

   每年奔赴广西 为牺牲战友扫墓

  1983年,肖铿鸣退伍返乡,留在广州工作。生活步入正轨后,他就着手准备牵挂已久的边境扫墓。1989年,他第一次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战场,来到了法卡山烈士陵园。“从广东跑一趟广西,那时候单程要走4天。先坐火车绕过湖南衡阳到桂林,再到南宁。在南宁住一晚,再坐火车到夏石,还要转汽车、骑单车……”但再难也要来,“因为承诺了就得去”。肖铿鸣说,那时给战友扫一次墓,来回一趟要花300多块钱。当时,他每月工资不到50元。

  从1989年开始,除了因父亲去世耽搁的一年,其余每年,肖铿鸣都会来扫墓,一年至少一次。

  154座墓碑,安静地矗立在陵园中,庄严、肃穆。肖铿鸣一一除草、点烟、斟酒、拜祭。“你大哥刚建了新房子”“我去你们家看过了,你妈妈身体还可以”……他蹲下身,细细擦拭着战友的墓碑。无论刮风下雨、酷暑骄阳,154位烈士,一个都不落下。

   让下一代知道 烈士不会被忘记

  信守承诺,为战友持续扫墓近三十年,肖铿鸣的名字在战友和烈士家属中传开。很多人主动找到他,有的想和他一起去扫墓,有的则是来寻求他的帮助。

  2014年8月,湖南省湘潭市长城乡红旗村82岁的老妈妈许桂秋,就在肖铿鸣的资助下,来到了法卡山烈士陵园,为儿子刘海林扫墓。“家里穷、路又远,老人家从来没能去儿子的墓地看一看。后来她找到我,说想去。我说,您八十多岁了,路途太辛苦。但老人家再三要求,一定要去一趟。”肖铿鸣负担了老人全部的路费和住宿费。那一趟扫墓,近百名战友及烈士家属与肖铿鸣一同,来到了法卡山烈士陵园。

  近三十年,肖铿鸣组织各种形式的扫墓、纪念活动近十次,数千人参加,各种保障开支累计达200多万元。

  “战役结束30周年的时候,我们老团长和指导员跑来找我,说要搞个纪念。我说行。”这场30周年的纪念会,来了1000多人,战士们热泪盈眶,在烈士墓前含着眼泪拜祭自己的战友。后来,肖铿鸣还出资出版了和这场战争相关的书籍、光碟等,所有费用,一力承担。“这是一种教育,要让下一代人知道,为国家做过贡献的人,永远不会被忘记。

   踏遍迢迢万里 慰问91位烈士父母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全国各地祭奠烈士的活动越来越多。肖铿鸣把关切的目光转向了烈士遗属,“很多战友的父母,已经七八十岁了,人越老越会想念自己的孩子。我很想看看他们的生活过得怎么样。

  他的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团长伍先平和指导员赵江忠的赞同和支持。他们决定收集154名烈士的父母信息,挨家挨户上门慰问。

  事隔36年,154个家庭的信息找起来绝不容易。且当年参战部队很多,战后又经历了多次编制调整,信息收集难上加难。好在肖铿鸣有老战友们的支持。经过7个多月的仔细收集、筛查、核实,他们找到了91位仍健在的烈士父母。

  一段长达一年半的慰问之旅就此展开。从2016年5月开始,肖铿鸣放下工作,专门走访慰问烈士父母,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布11个省(区)53个县78个乡。

  肖铿鸣给自己定下目标:无论多远、多难,91位烈士的父母必须全部看到,一个也不能少。“我和他们的儿子是战友。去看看他们的父母,为他们尽一点孝心,这是我应该做的。

  让肖铿鸣最难忘的,是去到当年自己的班长姜天福家的情景。“班长家在贵州,上山就一条路,车都开不上去。我刚进家的时候,老人还笑笑的,后来一拉我的手就流泪了。他说我和他儿子差不多大,要是他儿子还活着,该多好。

  肖铿鸣每到一地,得知消息的战友纷纷自发赶来。全程参加了慰问活动的赵江忠说:“做这件事,不仅是肖铿鸣个人对烈士的缅怀和对烈士父母的慰问,也唤醒了很多人去关心这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