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春天 感恩自然(假日云)
清明时节,伴随着绵绵的思念,春满人间。
缅怀先人,追忆血脉延续中生命的力量;出游赏景,感受季节更迭中萌发的生机,是清明,这个传统节日的重要习俗。“回眸”与“展望”间,慎终追远的感伤与踏青游春的愉悦,在同一时刻和谐交融,启发着关于生命与自然的思考,总让我们对这个节日多了一份别样的情怀。
清明是个感恩的日子。春和景明,种树插柳,惟愿先人的精神如树木之长青,也希望我们的未来能像新栽之木般茁壮成长生机盎然。可是,在我们为先人们荜路蓝缕繁衍生息的艰辛历程而唏嘘感叹时,我们是否也会感念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陪伴并养育了我们的——自然。
源于自然,归于自然,人类与自然须臾不可分离。它来到我们的身边,走近我们的生活,就被我们称之为环境。对于自然,人类总有一种“矛盾”的情感。当我们从自然中获取生存发展的养分、获取赏心悦目的精神享受时,我们说自然环境像母亲,留恋着她的怀抱;当面对自然环境的磨难考验时,我们会把它作为敌人,用来激发才智与创造力,并体验着征服的快乐,让文明发展的长卷成为与自然抗争的壮烈图画。然而,虽然人类的力量日益强大,物质生活越来越富庶,但我们所期待的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生态环境,却似乎离我们越来越遥远。时至今日,环境问题愈演愈烈。且不说,每天都有上百个物种的消失、自然资源的持续衰退、温室效应加剧,单单是呈现在眼前的雾霾、沙尘、水污染……已足以让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人类正面临着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
追溯起来,环境问题,“古已有之”。最初人们认为这只是自然现象,逃离、躲避。后来,认识到这是自然运动规律和人类行为联合作用的结果,又把希望寄托在发明推行新技术上。但直至上世纪,环境恶化已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妨碍着人类的幸福生存,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才成为“社会问题”。为改善环境,人力、物力、财力大量投入,各种法规不断出台,但环境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这促使我们在寻找环境问题解决办法的同时,反思我们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类与自然环境构成的世界系统中,我们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肆意索取甚至压榨自然环境,而漠视和否认自然环境的权利。环境问题不仅关涉科学、技术、政策,也关系着人类的价值观、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孕育文明的形式等方面。面对环境问题,“我们不是在研究小事情,是在研究我们应当如何生活”。
在我国,现阶段也正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困扰。国家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强,各项法规政策为改善环境设立了法律底线,同时,科学的发展、新技术的采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也为改善生态提供了更多可能。这些都为我们带来信心与希望。但环境问题的解决依然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因为自然属于每一个人,而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变”了,身边的环境才会“变”。“环保”不仅是口号、是理念,更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日常习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在这个节日,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意领悟生生不息的传承。在这个春天,让我们带着感谢的心情走出户外感受自然。观鸟赏花、种下绿意、在蔚蓝的天空下深呼吸……当我们从大自然中带走美景、美味和好心情时,请不要丢下一片垃圾、摇落一片花雨……虽然个体的力量并不强大,但力所能及的行动依然可以回馈自然。
《 人民日报 》( 2015年04月04日 06 版)
(编辑:梁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