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赴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专家邓立权凯旋
邓立权返回家乡和亲人团聚 新文化记者 吴廷 摄
2014年,埃博拉病毒肆虐,9个国家共报告20206例疑似或确诊感染病例,其中7905人死亡。
今年1月21日, 吉林 省疾控中心派出传染病所所长邓立权,赴西非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塞拉利昂,执行第三批援塞公共卫生培训任务。这是我省首次派出援非抗击埃博拉专家,也是省疾控中心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国际重大疫情中代表国家赴外援助。
昨日下午,邓立权胜利归来。昨日13时40分,经过21天的隔离观察,吉林省疾控中心传染病所所长邓立权顺利抵达 长春 龙嘉国际机场。
他的工作
在当地开展公共卫生培训
邓立权作为第三批公共卫生培训队伍中的一员,自2015年1月27日赴塞后,开展援塞公共卫生培训工作。他们对教师、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村长,以及所有有影响力的人培训,传播疾病防治知识,这些人再将疾病防治知识传播出去。目前,我国前3批培训队累计培训6000余人。
坡特洛克(port loko)地区是位于塞拉利昂北方省人口最多的地区。每天,队员们都早早来到培训场地———塞拉利昂最古老、最知名的坡特洛克师范学院,做好培训对象的体温监测,仔细询问是否有暴露史,及时做好培训教室的通风消毒。
经过访谈得知,这个地区仍然零星存在死亡不上报的事件,秘密举行传统葬礼屡禁不绝。参加培训的学员来自这个地区的四面八方,其家庭背景、是否存在与埃博拉患者的密切接触史等,无法准确获知。
因此,在培训工作中,中国专家面临着很大的潜在风险,既要严格依照要求保护自己,又不能与当地师资、学员保持过远距离从而影响培训效果。
两个月的援塞工作中,邓立权深入边远偏僻、卫生条件简陋的农村,做公共卫生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量大。需与相应主管部门、社会团体取得联系,确定培训对象、时间、日程、场地、餐饮供应等工作,由于合适的会场有限,有时仅培训场地的确定往往就需要辗转多处才能确定。
他的经历
在当地要面临多种疾病
临行前,妻子给邓立权做了很多准备,带药品、衣物,但是到了塞拉利昂,他还是大吃一惊。抵达疫区后,艰苦超乎想象,去农村地区培训的时候需要住在建筑工地,住宿条件实在简陋,时常受到老鼠、壁虎、蚊子的袭扰,工人经常患上疟疾。
当地水卫生条件不是很好,比如刷牙都要用烧开的凉开水刷牙,否则存在疾病感染的风险。再有就是交通风险,他所在的示范区,路况车况都不是很好。
除了埃博拉之外,当地还有疟疾、伤寒,结核和艾滋病都是高危地,他随时都有被感染的风险。此外,当地蚊虫多,存在感染疟疾的风险,所以,虽然很热,但大家也必须穿长袖,涂抹驱避剂。有的人对驱避剂过敏,服用一些抗菌药,产生很严重的反应。
邓立权从来没在国外过过春节,而2015年的春节,他是在工作岗位上过的,白天在工作,看了一会儿央视春晚,吃了一顿年夜饭,但是大多数时间是在工作中度过的。春节前,大使馆为援非医疗队举办了一次招待会,虽然离开了家,但他还是感受到祖国的温暖。
背着家人自愿报名援非
回想起当时报名援非的事儿,邓立权记忆犹新。2014年12月,邓立权在单位填写了一张表格,这是一张志愿去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进行援助的表格。那时,正是埃博拉疫情最严重的时候。
“一直在传染病防治一线工作,我渴望加入人类对抗埃博拉病毒的这场战役,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战胜病毒。”他说。怕家人不同意,报名时瞒过了所有家人,包括妻子,直到接到通知,他才告诉妻子。
妻子冯丽娜是一名传染科医生,邓立权一出机场,她就迎过去,两人紧紧拥抱,分别3个月,他们唯一的联络就是网络,而今年正是二人结婚十周年。她说,春节,她和儿子第一次过了一个和丈夫分离的春节,儿子说,没有爸爸太没意思了。
对于执行援非抗击埃博拉防控任务,邓立权有着坚定的信心,但在准备过程中,最让他心疼的是不能完成对9岁儿子的承诺。
“我答应儿子在寒假领他去滑雪、去旅行,这些承诺都没实现。通知下来的那天晚上,我抱着儿子,一手拿着家里的地球仪,一只手指着西非地区,跟他讲‘爸爸这次要去执行一项特别紧急的国家任务,就是我之前跟你说过的埃博拉病毒,我们要去帮助那里的人们摆脱病痛。’”他说。
“我儿子用稚嫩的声音说,‘爸爸放心,我会听妈妈的话。’”邓立权说:“我的心里有那么一点酸,但为了执行任务,我必须放下小家。”
新文化记者 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