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出击 榆树大米追赶“五常”
丰腴的黑土地,松嫩平原核心区,松花江、拉林河环抱,数不清的河溪泡沼蛛网般密布;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雨温同季……连续12年稳居全国粮食产量第一县的吉林省榆树市,大米好吃闻名遐迩,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以上。
然而,长期以来,榆树大米沦入卖散米,或被知名品牌收购出售的窘境。榆树适应市场经济新格局,以品牌化、精品化、全产业链的生产理念,全力打造“榆树大米”品牌,力争趟出一条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的新路径。
整合生产:
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农民种水稻没法做到标准化生产,很难保证稻米品质。”榆树市蓝河坝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财说,“合作社集中土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可以干成一家一户干不成、干不了的大事。”
李财创办的蓝河坝米业有限公司,在全市7个乡镇设立绿色水稻种植合作社,种植45000亩水稻,统一品种、统一植保、全程农机作业,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统一销售。生产的“蓝河坝”牌大米是吉林省著名商标,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
榆树市引导土地依法流转,使蓝河坝这样的合作社达到3200个,统一经营农田215万亩,占全市耕地的38.3%。
专业社生产粮食,从种到收像工厂生产一样规范标准,产出粮食质量明显提高,品种一致,颗粒均匀,全部农机作业又降低损耗、节约成本,让一些种田“老把式”都自愧弗如。
整合销售:
组团“出嫁”
榆树地沃水清,大米脂肪含量高于南方大米13%,油性大,口感香。然而,在吉林乃至全国各大超市的米柜前,却很难看到“榆树大米”的身影。
“榆树大米”如何走出去?吉林各级政府、行业部门重新审视资源禀赋和品牌建设,打造大米品牌作为政府工程,落实到粮食部门具体抓。
榆树市粮食局市场科科长汪德水介绍说:“我市积极加大‘榆树大米’的品牌宣传与推广力度,12户企业统一使用‘榆树大米’商标,参加各类展会10多次。”
今年3月24日,“榆树大米”组团南下,进驻海南,在海口市设立“榆树大米”直营店,并计划以此店为直销基地,逐步辐射珠三角区域。
如今,在北京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榆树外环高速公路上都能看到“榆树大米”的宣传广告;在国内很多一线城市的大型超市货架上,有了“榆树大米”的身影。
各地餐桌上,越来越多地飘起了榆树大米特有的香气。
目前,“榆树大米”已小有名气,江浙、两广等地客商纷纷前来订货,蓝河坝米业、吉丰米业、金裕米业的2015年订单已满。
整合产业:
打造优质大米产业链
在消费者眼里,黑龙江五常大米几乎成了优质东北大米的同义词。“五常、榆树邻省邻市,相邻乡镇隔河相望,资源不差,榆树大米为啥卖不出好价?”这个问题成为榆树人心中解不开的“疙瘩”。
去年,榆树组团到五常学习考察,政府官员、企业和合作社的人员大开眼界:五常“稻花香二号”占种植面积的60%,而榆树标准化种植不到10%;五常国家级名牌有5个,“五常大米”作为中国驰名商标,全市大米企业共注册商标500个,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35个,而榆树只有加工企业70家,产能5万吨以上的只有一家。五常水稻种植抓细、抢早,大米产品抓精、走高,品牌建设争先、创效,使收购价格高于周边市县1.3元至1.5元。由于品种优良,水稻生长期长,加工营销环节的宣传包装得力,五常大米每公顷收入比榆树大米多出5000元,榆树农民仅此一项就少收入5.5亿元。
“要制定稻米产业现代化规划,引领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对稻米产业发展统一指导,从种植品种、疫病检测、食用安全、品牌保护等方面对稻农和加工企业进行管理和服务,使大米生产向标准化方向发展。”榆树市副市长徐阁告诉记者。榆树已经开始出台系列扶持政策,全产业链共同行动,建立产业基地、建设质量可追溯体系、向科技要效益……从生产组织、品种提升、科学种田、产业化经营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重塑大米生产经营体系,让榆树大米亮起来。 (据新华社长春5月10日电 新华社记者 王存理 高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