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互联网红包成春节娱乐新形态
“抢红包”一夜之间变成春节期间最火爆的全民游戏,与其说是某家互联网公司创意,不如说是老百姓乐意。
春时,淑和气生,滋生万物。
中国春节,不同于圣诞节、开斋节或者赎罪日,没有宗教色彩,遵循自然法则,本质是普通人的欢喜和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不需要权威解读,怎么过全靠约定俗成。煮饺子还是炒年糕,放鞭炮或者舞狮子,并无一定之规,只要能体验平安与快乐。所以,春节,最不需要担心来自民间自发的娱乐方式,更不必担心那些新花样。“抢红包”就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新花样。
“抢红包”一夜之间变成春节期间最火爆的全民游戏,与其说是某家互联网公司创意,不如说是老百姓乐意。显而易见,“抢红包”有三大优点。一是成本低,如今封给亲戚家孩子的红包都得500元起,大人们哪去找百十来块就能换回的专注笑脸?二是无伤害,手指动一动,远离黄赌毒,抢没抢到图个乐子而已,既不会出意外炸伤肢体,也不会让PM2.5爆表;三是解放了春晚,没那么多人无聊吐槽,也省得主创人员感慨众口难调,虽然关注度被降低,但当一桌饭菜和一台晚会都成为“抢红包”必不可少的场景,它们的存在,何尝不是有了新的意义?
站在互联网运营的角度看,“抢红包”注定会成为春节的“新常态”,因为它完美地解决了一个将线上娱乐与线下生活结合起来的问题。有了产品和适合使用的场景,也就有了把猪吹起来的大风,当然还有巨大到恐怖的商业利益作为动力。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看,令人惊诧的互动数据至少说明一件事,媒体融合的“新形态”,绝不是将电视台内容搬到互联网上那么简单,而是要想方设法,让传统媒体成为人们互联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从更加广阔的视界观察,“抢红包”的新形态甚至拥有更深远的文化意义。就像32年前春节联欢晚会开启了中国进入电视时代的大门,“抢红包”意味着这个国家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烙印进一步加深。1983年至今,全家看春晚之所以会成为中国人符号性的行为,甚至今年春节登上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幕,是因为那时开始的工业化社会逐步对中国人传统的宗族和家庭关系造成破坏,春晚起到了平衡与疗伤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春晚所起的作用正在减少,其影响力也已经减弱,而“抢红包”的出现,则为人们找到了新的平衡点——作为个体,他们与家人坐在一起看同样的节目,却能够和四面八方的朋友圈共同关注另一件事。
虽然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和喜爱“抢红包”,但趋势就是趋势,它的形成无须征得每个人的同意。这就像微信群里冒出来的红包,您不去抢也没有关系,反正几秒钟之后,它就被瓜分了,再点进去,只有“对不起,您来晚了”。 (评论员 黄恒)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