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经济责任和投资审计中心:“三公”经费应科学“瘦身”
中央及各部门削减“三公”经费预算,既是顺应民心之举,也是对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指示精神的贯彻落实,“三公”经费支出大幅削减令人欣喜,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拷问,在减少“三公”经费支出的同时,又要保证政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不降低甚至提高,就是首当其冲的问题。
对比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前后的“三公”经费支出,不难发现不少部门、单位的“三公”经费确实含有“水分”。以公务接待费为例,从2013年起,绝大部分单位的年初预算都列出了具体的公务接待费预算数,为压缩公务接待费支出提出了明确的标准。“财政合理支出的前提是财政合理预算”,在审计过程中,我们发现行政机关中公务接待费超支是普遍现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三公”经费预算数与实际发生支出标准相比偏低,造成挪用专项资金、以会议费、培训费等名义列支招待费等问题,引发“多米诺效应”,最终只能在决算时人为进行调整、使决算无法体现各项支出的真实性;而决算又是编制下年度预算的重要信息依据,以调整后的决算为基础编制的预算数,可能仍然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不少单位“屡审屡犯”,审计整改工作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审计成果也要“打折扣”。加强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三公”经费支出,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如果盲目为“三公”经费“瘦身”,不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很可能适得其反。
压缩“三公”经费,应当从预算编制、资金使用、制度建设等三个层面,查找、分析“三公”经费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三管齐下,缺一不可。针对“三公”经费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和趋势性的问题,只有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进行挖掘,才能真正做到压缩“三公”经费支出,降低各部门、单位行政运行成本,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更多财政资金花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的“刀刃”上。
( 经投中心 金瑛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