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中秋节的团圆味儿

13.09.2016  21:34

  又到一年中秋时,对于我们这些远离父母在外安家的外地人来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绪又会不自觉地涌上心头,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中秋佳节,思乡之情更甚。因为中秋节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在中秋这一天,都会成为身处异地游子的内心写照。

  记得小时候,尽管家中贫困,平时都吃不饱肚子,但每到中秋,父母都会想尽办法去找来面粉和其他佐料,亲手为我们做月饼。那薄薄脆脆的皮儿,甜到心里面去的红糖馅儿,还有那颗颗飘香的芝麻味儿,闻到就会流口水儿的香味儿,虽已过了几十年,只要一想到,现在还会忍不住地吧唧下嘴儿。或许有人说,那时物质贫乏,月饼之类的都属于稀有之物,加之人们没有吃过更高档的月饼,所以才有那么香甜的感受。其实也不尽然。现在的高档月饼很多,却再闻不到那种香味儿,而且再也吃不出以前的感觉才是最关键的。

  现在再也找不到那种手工制作的月饼,有的都是工厂用机器批量生产的高档月饼,虽然包装整得很上档次,但味道比起当年家乡的那种手工月饼真是不可同日而语。用那些老人的话说,现在的月饼,卖的不是味儿,是面子。现在的高档月饼,几块月饼装一盒就要卖几百上千元,这种月饼连卖月饼的人自己都不吃,买的人也不会吃,他们买来是拿去给别人送礼,收的人更不会说,因为他们收的是面子,至于月饼到底能不能吃,就不是他们关心的范畴了。

  那时我们都在父母身边,家中也没有在外的人,但中秋节的团圆味儿却比现在浓厚得多。当年也没有电视机,更没有所谓的中秋晚会可看。家家户户能回来的都回到家中,有些爬到楼顶上,有些跑去晒谷场上,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边吃着香香的手工月饼,边听着老人讲嫦娥奔月、吴刚伐树的故事。经常是老人的故事还没有讲完,孩子们却已经带着满脸的向往进入了梦乡。

  现在我们长大了,都离开了家乡在外工作,住上了高楼大厦开上了汽车,出次远门也有飞机可以坐,几千公里几个小时就可到达,但我们也是一年难得回一次家乡看望一次父母。尽管没有回家的理由很多,但父母却没有怪罪我们一次,有的只是每到节气时节对我们的望眼欲穿,能够接到我们的一通问候电话,对他们来说都是异常欣喜之事,中秋团圆的感觉随着我们一个个小家庭的成立而越来越远。

  中秋的团圆味儿到底哪儿去?除了现在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物质上的渴望越来越淡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节气商业化味道太浓,已经远远盖过了节日本来应该有的味儿,更有甚者,有些人利用这些节气大行行贿受贿之风,你有千元月饼,我就出黄金月饼,档次一个比一个高,比的不是味道是面子,反正钱也不需要自己出,都由老板和公家买单。当然,这种情况在中央纪委的连续几年打击和要求下,已经越来越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那些披着其他合法外衣的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

  其实,找回来中秋节的团圆味儿除了打击腐败造成的天价月饼之外,还需要加大对普通群众的福利保障,例如保障他们的休假权等,让他们有时间回去和父母亲人团聚。其次是要保障他们的正当福利,单位工会可以为职工购买几斤散装月饼,只要不超过标准,也会营造出一定的节日氛围。

  中秋节的团圆味不是靠物质来搭建的,而是一种享受的过程。做月饼准备食材过程的喜悦,赏月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的宁静,都是一种享受。快节奏的生活需要在这里稍微停顿一下、放慢一些,亲情需要在这个月圆之夜相互倾诉。只要少些物质化的渗入,相信中秋节的团圆味儿会更浓更醉人。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