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穷根” 精准扶贫
【 盘点2014 】
找准“穷根” 精准扶贫
——2014年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
白墙红瓦的座座新居依山而立,郁郁葱葱的油茶林长势喜人,宽阔平坦的公路直通村民家……走进湖南省慈利县景龙桥乡景泉村,眼前是一幅富裕和谐的画面。
和景泉村一样,刚刚过去的2014年,很多贫困地区群众收获了扶贫带来的实惠。这一年,我国启动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帮扶基本覆盖所有贫困村;这一年,我国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扶贫体制机制创新迈开新步伐;这一年,我国注重探索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参与扶贫有效方式,社会扶贫亮点纷呈……随着精准扶贫的脚步走得越来越实,贫困山乡的面貌发生了巨变。
“脸朝黄土,背朝天,日子不知怎么过。”这是贵州铜仁凯德街道办事处黑岩村农民杨顺德常挂在嘴边的话。多年来,杨顺德一直单身,父母体弱多病,给家庭生活带来很多困难。随着精准扶贫的推进,杨顺德的日子开始发生变化。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杨顺德不仅获得了供销社的小额贷款,而且还学到了葡萄种植技术,走上了脱贫之路。
“过去扶贫是大水漫灌,现在实施精准扶贫工程,就是要找准‘穷根’,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变‘漫灌’为‘滴灌’。像杨顺德这种情况,要因地制宜进行‘产业扶贫’,帮助他们走上脱贫路。”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说。
2014年,作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两个基础工作,建档立卡、驻村帮扶顺利推进,共识别出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目前,相关数据的核实分析在紧张进行。
刘永富介绍,目前已向贫困村派出12万个工作队、40多万名驻村干部,基本实现了对贫困村的全覆盖,各地正对驻村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
日前,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扶贫办宣布,2015年我国将实施精准扶贫十大工程,通过教育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等途径,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敢“啃硬骨头”:改革创新扶贫机制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
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这项改革可谓切中要害。”国务院参事汤敏认为,今后贫困地区党政干部能把更多精力放在扶贫开发上。
专家指出,当前我国人均年收入低于2300元这一贫困线新标准的人群还有8000多万人,扶贫工作已经进入“啃硬骨头”阶段。
2014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多维联动:开创社会扶贫新格局
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一直是我国扶贫工作的一条重要方针。在首个全国“扶贫日”期间,万达集团与贵州丹寨县签订整县脱贫行动协议,把贵州省黔东南州丹寨县作为定点帮扶县,开展“民营企业对口帮扶整县脱贫行动”,开始了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的新探索。
安徽、河南等省探索搭建社会扶贫信息服务平台、山西深入开展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广西启动了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2014年,我国动员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
“未来,我们要尽快建立与扶贫社会组织的工作联系机制和工作平台,对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扶贫龙头企业全面落实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把保障措施落到实处。”国务院扶贫办国际合作和社会扶贫司副司长刘书文说。
相关链接
●专项扶贫资金投入
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0%。28个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265亿元,比上年增长27.3%。
●精准扶贫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