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稻人:黄澄澄的稻粒在他们手中颗粒归仓

18.11.2014  09:34

打稻队的成员各有分工,工作中默契配合

每天上下班靠一辆三轮车专职接送

打稻子现场,烟尘四起,一派繁忙景象

每天起早贪黑忙碌在稻场上

秋冬交替的时节,丰收了的东丰县沙河镇好不热闹,一伙专门帮村民打稻子的队伍走完东家走西家,黄澄澄的稻粒在他们手中颗粒归仓,找到最后的归宿。他们被村民称为“打稻人”。

老李已过中年,除了耕种承包的土地,也是打稻队伍的发起人。早在几年前他就购买了成套的脱粒设备,组织左邻右舍的村民干起了打稻的生意。

这个团队有20多人,等到家家户户把稻子收到家中,他们便开始按照预约,走村串屯为乡亲们打稻子,每斤收取人工费一毛钱。

打稻子是个埋汰活儿,机器工作的时候烟尘四起,细小的稻芒几乎无孔不入,就算戴着口罩,穿着厚厚的外衣,也会穿透层层防护,钻入口鼻,非常呛人,粘在皮肤上,刺痒难忍。

干农活儿总是不等天亮就要起身的,等晚上收工回家都已经是八九点钟了。有时候一天要去好几家打稻子,忙得大家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经常是大冷的天儿就那么露天对付一口。好在老李的生意一直很好,大家靠打稻子也有不错的收入。但几年下来,农业机械自动化得到普及推广,水稻机器收割脱粒一体化作业对他们这种传统打稻子的方法是个严峻的挑战。

“我们这批人,可能就是最后一批打稻人了!现在有些低洼和高岗的地方,自动化机器进不去,还得靠我们打稻人。再过几年,就不好说了。”老李说完,叹了一口气。

吉友 严景有 周风海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