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送服务“组团”闯市场

29.05.2015  15:34

      伴随农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以化零为整、抱团取暖为目的的农业产业组织发展迅猛、数量激增,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势头。繁荣发展社会组织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取向如何实现效果叠加?农业产业组织发展如何从单纯的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更高水平跃进?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走访了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一家成立刚刚半年的区域性农业产业社会组织。

      搭建服务平台

      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是广东省第一家地市级农业产业商会,谈及成立初衷,佛山市农业局农业科科长廖成林将其归纳为简政放权背景下政府转移职能、购买服务的顺势而为,“一方面要提高农业主管部门的行政效能,另一方面也要为全市大型、优质的农业经营主体搭建一个管理、服务和合作的平台。

      “没有市农业局的支持和帮助,就不会有这个商会。”在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秘书长戴新眼中,商会的“种子”首先是由政府播下的。正因如此,为全市农业发展大局服务、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满足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需求,成为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的立业之本。

      采访当天,戴新的另一项重要公务活动,便是前往佛山市农业局商谈有关第三届广东(佛山)安全食用农产品博览会(简称“安农博会”)的筹办事宜。作为国内第一个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农业会展活动,安农博会在业内已有一定的声誉。不过,从今年开始,承办安农博会的接力棒将从佛山市农业局传到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的手中。“这一届安农博会,还得要农业局手把手地教我们怎么做。”戴新说,等办展经验丰富了,商会才能担当起独当一面的重任。

      承办安农博会等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一系列事务,让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加速运转起来。这其中,还包括农业品牌产品的申报、农业龙头企业和菜篮子基地负责人的培训、制定区域性行业标准等等。

      联通“内脑”“外脑

      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首批吸纳会员123家,基本涵盖了全市(含顺德区)市级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大型农业园区、“菜篮子”基地,甚至还包括佛山市农学会等4家涉农社会组织,形成了“会中有会”的格局。而对于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的管理团队来说,要想将手中的这把“好牌”打好,并非易事。

      职业经理人,这是戴新对“商会秘书长”头衔的角色定位,而他也更愿意用管理企业的思维来审视商会的运作模式。在戴新看来,要想让商会真正体现价值,仅仅依靠会员单位这个“内脑”远远不够,“首先要构筑‘外脑’,并要将‘外脑’与‘内脑’紧密而有效地连接起来。”戴新口中的“外脑”,指的是将科研、金融、运输机构等农业发展支持主体引入进来,为会员企业提供组团式、普惠式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会员、“外脑”和商会的“三赢”。

      目前,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已经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食品与园艺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后者通过创新教学科研模式,一方面为商会相关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将企业作为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土壤。而这,也成为商会成立之后办成的第一件“大事”。

      眼下,筹备成立渔业、花卉、蔬菜、农化、农产品流通等专业委员会,成为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的“当务之急”。作为商会的二级机构,专业委员会的功能之一便是将会员企业与上游的科研机构、金融企业及下游的市场服务主体进行精确的供需整合,实现“内脑”和“外脑”的无缝链接。

      除了“打包”为会员企业提供技术、法律、知识产权和政策咨询方面的服务外,商会还要时不时为单个会员企业的特殊要求“跑跑腿”。“有个企业想种10亩水果玉米,但知道哪里有良种卖,有个企业要申报涉农项目,但不会做申报资料,这些问题我们都会帮忙解决。”商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打通资源渠道

      用戴新的话说,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成立半年来,主要做的工作是明理念、搭架子和找资源的工作。不过,由于组织活动相对不多,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也一度面临信任危机。“有会员企业就抱怨:我们交了会费,商会为什么连顿饭也不组织大家吃?”戴新说,商会目前做的工作的确更多是看不见的,却可以为日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在他看来,“组织大家吃吃喝喝”不是一家社会组织的生存常态。

      对于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来说,虽然有佛山市农业局的指导和支持,但同样需要面对农业产业社会服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目前,仅在佛山,以“商会”命名的社会组织便有500家之多。在这种情况下,佛山市农业产业商会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戴新认为,商会必须实现从1.0向2.0版本的升级。他说:“1.0版本的农业商会,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多是组织一些联谊活动;2.0版本则要以会员为中心,一方面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另一方面则要打通产业内外的资源互通渠道,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组织的自身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