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扈伦国与乌拉那拉氏诸多谜团

27.04.2016  13:11

  今吉林人对“先有乌拉,后有吉林”的说法,已成共识。此语中的乌拉,指清代乌拉城。清代乌拉城是以明代乌拉国都城为基础兴建的,为清廷最重要的朝贡基地——直属内务府的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所在。

  明代东北女真依地域与族群不同,分三部分,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出于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史称后金),皇太极时改女真为“满洲”,终结了女真作为族称的历史。

  海西女真史上又称“扈伦四部”,即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四部均以“扈伦”为国名,以“那拉(或纳喇)氏”为国姓,以乌拉那拉氏、哈达那拉氏、叶赫那拉氏、辉发那拉氏相区别。

  清王朝终结了扈伦四部包括乌拉国的历史,四部国民及其诸那拉氏的历史没有终结。就像建州女真兼并海西女真,如两河相汇,进入满洲(今称满族)共同体。从此海西女真即扈伦四部诸那拉氏,不仅成为清王朝问鼎中原的重要力量,与爱新觉罗氏彼此不绝的血脉姻亲关系,对清王朝的历史也发生不容忽视的影响。直到今天,乌拉美女嫁入清宫,仍是吉林人常说常新的佳话。

  那么,乌拉、哈达、叶赫、辉发四部与“扈伦”是什么关系,扈伦的含义是什么,各部部主为何均尊“那拉”为姓氏,甚至不惜放弃本姓改姓那拉?本文试图追寻。

  关于扈伦国,至今是中国东北民族史一个难解的谜题。如果说东北民族史中曾经存在过一个叫“扈伦国”的部国或族群,史籍中又难觅其确切的踪迹;如果说不曾存在过一个扈伦国(或族),深有影响的明代海西女真四部何以又有“扈伦四部”之名?

  笔者2010年有机缘参加乌拉满族赵姓武木普后裔仲枝的祭祖与续谱典仪,开始接触这个有着深厚传统的满族大家族。从其族谱记载,这个家族出于扈伦四部之辉发部,本姓呼伦(扈伦)觉罗。因为对这个家族浓厚的好奇心,从此开始了对满族姓氏源流的追寻,同时亦留意有关扈伦国的蛛丝马迹。

  在富饶辽阔的东北大地,古往今来有许多族群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这块土地独有的历史与文化。因来源不同,史学界普遍认同将之划分为四大族系——肃慎族系、东胡族系、秽貊族系和汉族系。四大族系中的肃慎,即肃慎-挹娄-勿吉-靺鞨(渤海)-女真-满族族系,堪称东北最为古老、历史最为悠久的族群,且是各大族系中最早与中原王朝建立职贡关系而被记入中国史籍,远在帝舜时代,就留下以“楉矢石砮”入贡中原的记载。周朝时,肃慎氏的这一贡物,是周王为彰显“令德”,将之分配给异姓诸侯王使之“无忘服”的标志物。孔子周游列国时到了陈国,在陈王的府库里还见到过“肃慎氏之矢”。这个族系树大根深,自然不断分支,并与他族融合。肃慎族系这棵大树,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一是因巨大纷繁,一是因历时久远,在中国历史中的存在,不容置疑又面目不清。有意味的是,中国政治舞台不断更换主角,每一个王朝,都认识肃慎氏这一贡物,而对进献这一贡物的人(族群),却总是语焉不详。但是,在肃慎族系内,虽然族部众多,但所奉共祖,各自一定都是清楚的,就像乌拉赵氏家族,从清初开始以武木普为始祖析分三大枝,各枝尊武木普为共祖,又各尊自己的二世祖为分枝始祖。直到300余年后的今天,各枝不论分居异地还是混住一村,都不会弄错自己所属的枝系。

  至隋唐时,肃慎后裔被称为“靺鞨”,后来又被称为“女真”,以两大支系显著于史——一为粟末靺鞨,一为黑水靺鞨。这两大支系,一个以建立“海东盛国”的渤海国而显著于世,一个以建立大金和大清而成为中国正史的主角。

  大金国的建立,就是以女真完颜部联合女真诸部反抗辽王朝为开端,开创了肃慎族系成为中原主人并以北京为都城的先例。完颜部的崛起,使世界不能再忽视这个源远流长的伟大民族,但他们突然绽放的强烈光芒,使许许多多女真部(国)失色,甚至许多女真部(国)可能丰富的历史在史籍中仍然空白,其中包括扈伦国与满洲国,或者说扈伦族与满洲族。有学者认为,满洲,就是肃慎的女真语音转——这也是皇太极统一女真各部后,颁布改族称为“满洲”的原因,是女真各部族都能接受与认同的称谓。

  扈伦与满洲,曾经应该是与完颜部并列的女真部落,完颜部崛起建立大金,像其他女真部落一样,成为完颜部属。扈伦族或扈伦国的历史,史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作为一个历经悠久岁月和生生不息的血脉传承的族群,无论生命还是精神的基因均不会轻易泯灭,总会有其传递方式。扈伦族不容泯灭的存在信息,以生命和记载生命的族谱,确凿可信地传递下来。

   乌拉那拉氏始祖纳齐布禄

  源于远古肃慎的东北满族,其姓氏,是现实血缘关系的纽带与标识,也是其祖先来源的历史标记。清朝定鼎中原以后,虽然汉化程度不断加深,致使满汉姓氏难以区分,但于雍正、乾隆朝即倡行的祭祖续谱习俗,使许多家族姓氏及历史,在家谱中得以保存,而今作为宝贵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补历史之阙的难得而可信资料。乌拉国被灭后,其国族乌拉那拉氏,在清代仍然是备受关注的显赫家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这个家族的来历记载较详,编撰于民国年间、吉林三杰之徐鼐霖主修的《永吉县志》,不仅将这个家族放在“氏族表”之首位,并将从一世祖至十九世的世系表载录其上。

  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乌拉部的记载如下。

  乌喇地方纳喇氏:

  乌喇,本国名,初名扈伦。其始祖名纳齐布禄。独处辉发、乌喇两界之启尔撒河源。有闻其墨尔根名。自虎密雅拉库河来访者。纳齐布禄留之为弟。名之曰德叶库。居无几,德叶库别去。其传说声誉。蒙古可汗闻之,令兵百人往访,欲迎归,以女妻之,锡之户口产畜。纳齐布禄诳云,携父母偕往。遂登高峰不下。蒙古兵衣甲趋上。纳齐布禄射之。矢无虚发,兵不能上。问其姓,随口应之曰纳喇氏。遂相传纳喇氏云。蒙古兵退。避居乌拉河滨。乌拉居人,讶上流有羽毛逐流而下,使二十人往视焉。纳齐布禄赠以所猎获禽兽皮肉羽毛。二十人归白其众迎归,奉为部主。纳齐布禄纳一女子,生商坚多尔和齐,继为乌拉部主。商坚多尔和齐卒,子嘉穆喀硕朱古继。嘉穆喀硕朱古卒,子都尔希继。都尔希卒,子古对珠颜继。古对珠颜卒,太兰继。太兰卒,子布颜继,尽服乌拉诸部。筑城于乌喇河岸洪尼地方,自称为贝勒。布颜卒,子布干继,布干卒,子满泰继。太祖高皇帝纳其女为大妃。满泰卒,弟布瞻泰继,以公主降焉。嘉木喀硕朱古第四子绥屯生克习纳都督,克习纳生辙辙木,辙辙木生万。万别为哈达部主。又一支因移伊罕山,遂别为伊拉理氏。

  此记载可知,乌拉国初名扈伦,以国为姓,至纳齐布禄时,值蒙元时,在蒙古兵的逼迫下,随口应之“纳喇氏”而隐瞒了自己的本姓,传至六世时从乌拉析分出哈达,即乌拉与哈达部主均为纳齐布禄后裔。

  《永吉县志》对那拉氏始祖来历记载比《通谱》记载较略,在“遂相传纳喇氏云”之后,“九传至布瞻泰,与九部相联,以抗满洲兵,兵败被擒,后虽释归,终奔叶赫,乌喇以亡。满洲对于诸部,本以招怀为主。故纳喇氏亡国,后裔多为满清佐命立功之臣,显在朝野。八旗通谱断自归清以后。兹为探本溯源,通其世系,列为一表,以见纳喇氏族之盛焉”,可与《通谱》互补。

  《通谱》关于哈达地方那拉氏,记载如下:

  哈达部主万,系乌喇贝勒纳齐布禄之六世孙,其国原名扈伦,后建国于哈达地方,因名为哈达纳喇。万之祖克习纳都督,为族人巴代达尔汉所害,万奔席北部相近之绥哈城居焉。其叔旺济外兰被害,其子博尔坤舍进,诛叛者以报父仇。又至绥哈城迎兄万归,仍奉为部主。万于是攻近抚远,国势遂盛……

  乌拉那拉氏与哈达那拉氏在明代析分并各自建有部国,不仅有国时均尊纳齐布禄为始祖,乌拉国与哈达国被灭后,以赵、那、伊等为姓,族谱仍以纳齐布禄为老祖。

  当今对那拉氏研究中,最受关注的是那拉氏后人传续下来的谱序,除以上相似内容外,关于这个家族始祖来历,和扈伦一族缘起的信息更值得重视。

  1657年本的《那谱》谱序,有这样的记载:“乌拉地方纳喇姓,先世居住于长白山,赋国十二世,老祖讳纳齐布禄,移居混同江西、扈尔奇山以东克尔萨河源处,独自居焉……

  乌拉弓通赵氏1914年由满文汉译的谱序这样记载:“始祖大妈发倭罗逊姓氏,锡伯起东夷,发祥莫勒根,巴压那拉氏纳其布禄,伊父母祖居锡伯……”留下了纳齐布禄原本姓 “倭罗逊”的记载。倭罗逊即“忽喇温”蒙语音转,即扈伦的来历。

  以水名族或以族名水,是古代东北民族的特点。忽喇温河即今从哈尔滨北入松花江的呼兰河。这条河因萧红和她的《呼兰河传》而天下皆知,但这条河以及发祥于此的一个族群的历史,已为时间淹没了。

  呼兰河,作为松花江的支流,《金史》称“活剌浑”、“胡剌温”河,《元史》作“哈喇温”,《明一统志》名忽剌温,《满洲源流考》谓为“哈勒珲”、“哈勒珲水”,《寰宇通志》作“忽剌温江”,《清通考》、《水道提纳》、《龙沙纪略》皆称“呼轮河”,《一统志》、《盛京通志》又称其为“呼伦(胡兰、湖兰)河”,《黑龙江外纪》称“霍伦河”。清雍正时设呼兰城守卫后,这条河被定名为“呼兰河”。许多学者认为,呼兰河是乌拉那拉氏始祖纳齐布禄先世扈伦族的发祥地。

  扈伦国(族)以河为族名,还是河以族而得名,有待考证。从《那谱》记载,至乌拉始祖纳齐布禄时,扈伦国已传十二世。从时间上推算,纳齐布禄当为元末明初人,活动时间在十四世纪中叶,上推十二世,以300年计,为十一世纪中叶,赋国时间上限当早于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之前。大金时成为完颜氏属部。金为元灭后,扈伦国亦分散,离开呼兰河流域,国族迁徙到松花江上游包括辉发河一带,因故开始改姓那拉氏。

  那拉(那剌、纳兰)大金时期即有此姓氏,是金朝99姓之一,汉姓冠高姓和康姓。纳齐布禄在特定情况下虽随口“应之曰纳喇氏”,其后裔及扈伦国民均知此那拉氏与彼那拉氏即非同祖亦非同宗,属于扈伦那拉氏。今乌拉满族七关八赵中,罗关本姓即呼伦瓜尔佳,南兰武穆普赵氏,本姓呼伦(扈伦)觉罗。那拉氏因成为扈伦国姓,而掩盖原本的那拉氏而显著于世,其所冠汉姓亦有别,扈伦那拉氏不以高、康冠之,多冠以赵、那、伊等姓。

   叶赫、辉发国主不姓那拉氏

  扈伦四部叶赫与辉发国(部)主原本不姓那拉,来源不同,且各有本姓。《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叶赫那拉氏的记载如下:

  叶赫地方纳喇氏:

  先有蒙古人星根达尔汉者。原姓土默特。初灭扈伦国所居张地之纳喇姓部。据其地因姓纳喇氏。后迁于叶赫河岸遂号叶赫国……

  此记载可知,叶赫国族,原姓土默特,为蒙古人,始祖为星根达尔汉。灭扈伦国居住在张地的那拉氏,取代纳喇氏统治张地的扈伦国民。之所以改姓那拉氏,自然是为便于统治,或者说,张地的扈伦人只认那拉氏。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对辉发部的记载如下:

  辉发本国名。原姓益克特里。系黑龙江尼马察部人。其始祖昂古里、星古里,自黑龙江载木主迁于札鲁居焉。因住居张地方之扈伦人噶扬噶土墨图。姓纳喇氏,遂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喇。星古力生子二,长曰留臣、次曰备臣……备臣五世孙王机砮降服辉发诸部,于辉发河边扈尔厅山筑城居之,因名辉发国贝勒。

  此记载辉发国族,原为尼马察部人,属东海野人女真,本姓益克特里。从黑龙江迁到扈伦人居住的地方,与其地的纳喇氏行祭天之礼,而改附其姓。

  在东北民族史上,一个族姓进入另一族群,为求得更好的生存条件与地位,改附所入族群显姓并不鲜见。大金始祖函普从高丽来到安楚虎水完颜部居地,化解了完颜部与邻部的一场交恶争斗,为完颜部接纳,并娶完颜老女,随其部姓,被推举为完颜部主,七传至完颜阿骨打。阿骨打就是以完颜部为基础,建立大金国,使完颜成为大金国姓。叶赫、辉发与此相似,在国姓那拉的扈伦人中,改附那拉,以扈伦族群为基础,分别建立起以那拉为国姓的叶赫国(部)与辉发国(部)。  

  

  后记:

  

  扈伦又写作霍伦、呼笼、呼兰,女真语意为烟囱。扈伦国的历史消失在历史变迁中,但是其曾经的存在,不仅在乌拉那拉氏、呼伦觉罗、罗关瓜尔佳等满族家族史记中有迹可寻,直到今天,仍存在不止一条以呼兰河为名的河流。除了流经黑龙江省萧红故乡、位于松花江中游左岸、属于扈伦族发祥地的呼兰河,在吉林地区,从东南到西北贯穿舒兰全境汇入拉林河的一条河流也叫呼兰河,其所流经的河谷,清代为打牲乌拉重要的采贡地“霍伦川”;今流经磐石境内的饮马河上源,亦名“呼兰河”,这条河流经的小镇,名“呼兰镇”……这些河流与地名,或可是扈伦人留在大地上的历史踪迹。  (作者/李桂华 编辑/李波)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