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真有一天,你的“老板”是机器人
11月24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各分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台下听众分三类人:一类人听得津津有味眉头紧皱;一类人一边听一边紧紧盯着自己的手机炒股APP;还有一类人只是微微张着嘴,呈现云里雾里的迷茫状……行业学者、投资者和不知所云之人。
的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词汇听起来是有些科幻,但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机器人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愈发明显。尤其是随着智能感知技术的进步,机器人走出工厂的趋势愈发明显,个性化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人类的职业真的会被机器人所取代吗?
机器人不再只是“蓝领”
自恩格尔伯格在1959年制造出历史上第一个机器人开始,半个多世纪以来机器始终在危险、高强度、高频率机械化作用中替代人类进行工业生产,一直充当着“低级蓝领”的身份。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和智能感知技术的不断进步,机器人正在离开工厂,从制造者转变为服务者,成为处理公文、贡献创意的“白领”甚至参与决策的“金领”。
“在日本,复制古人机器人、仿真演员机器人、咖啡小妹机器人等均已出现,并且在行业内迅猛发展,机器人进军服务业的趋势十分明显”,日本大阪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教授Rolf Pfeifer在大会专题演讲中表示,机器人的计算和分析能力远在人类之上,当认知客观现实的过程与人类会越来越相近时,它在制造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就可以自我感知到生产过程中的缺陷和漏洞,并以此为未来发展和进步的方向。
从这一点来看,与当前互联网创业者“寻找痛点”的模式非常类似。基于强大的计算和远超人类的资料分析能力,多位在场业内人士认为,未来机器人成为掌控人力、物力、决定企业未来走向的“金领”并非遥不可及。
事实上,当前已有大量科技企业在大数据、云计算应用方面已经十分深入,而机器人说白了,就是可以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作用的电脑。想要实现这一畅想的途径就是需要让机器人获得学习客观世界的能力,也就是智能感知技术。
“感知”仅两字 研发亿万级
“花几千万研发出来的机器人,拧一个把手门没开自己先倒了”,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王飞跃教授“吐槽”指出,机器人取代人类目前还言之尚早。
事实上,参会的学者专家虽然均对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前景一致看好,但同时也表示目前的智能机器人实际功能还是“太弱了”。这背后的短板其实就是智能感知技术普遍未能达到泛化使用的水平。
Rolf Pfeifer教授举例道,“我们看一个正常人的行走过程是十分顺畅、简单、直接的,而当走路的是一个机器人的时候,走路姿势就很‘搞笑’了”,他认为,这背后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对机器人研发的问题,也同时存在于对人类自身的研究。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Kevin Lynch向大家展示了一段仅仅约五秒钟的视频:一个人用双手将一个土豆切成两半然后开始切片。Lynch教授表示,如果想要机器人的双手完成这样一个简单动作,所需花费的研究将资源将无比浩大。
“人类的双手其实是个密布感知神经、肌肉组织和高弹性材质的复杂系统”,他详细解释道,“就拿切一个土豆来说,当我们拿起这个土豆的时候通过土豆的重量和手感就能知道其大致的密度和柔软程度,并且由此决定另一手在借用案板这个平面下刀时所需要的力道和施力速度。然后还利用这个平面和土豆本身的形状让切下去的一半很自然地放平,再继续进行下一道工序”。
“模仿神经纪录才是真正的智能感知,”Lynch教授认为,如果想让机器人把动作完成的像人类一样行云流水,等于对现有的软件开发和计算基础进行一次颠覆,其所需耗费的代价是难以估算。(黄博阳/文)
(责任编辑:张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