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的玉茗魁

20.04.2015  10:24

1945年东北光复后,当时长春由苏联红军实行军事管制。社会上虽未发生过大的动乱,但社会治安仍不稳定,市场呈现无政府状态。国共两党的斗争日趋尖锐,内战有一触即发之势。我们家为了找到一个安全的住处,便想到了玉茗魁。因为玉茗魁的总经理陈锡三是我祖母的妹丈,我应该称他为“姨夫爷”。1945年10月,我住进了玉茗魁,1946年6月离开,在这儿度过了大半年时间。我住在玉茗魁后大院中的二层职工宿舍楼,靠东头独门独户,深宅大院,十分清净。闲来无事,我常到前柜,也就是营业厅,去和员工们闲聊,大家也不拿我当外人,慢慢便熟悉了玉茗魁的一些情况。

口述 于祺元 整理 赵娟

面向农村市场的玉茗魁小杂货。

玉茗魁:什物旧时风 繁华终隐去。

于祺元

吉林省地方志专家于祺元老先生在1945年10月到1946年6月,曾因亲戚关系住进玉茗魁的后大院,来躲避当时纷乱的时局。昔日红火的老字号玉茗魁是如何经营和管理的?在中国传统的商业企业中,“东方”“西方”“劳金”“年轻的”分别指的是什么?掌柜的“身股”是按什么算的?本期“老长春”,记者和于祺元先生一道带您去寻访长春已经消失的老字号——玉茗魁。

A

河北昌黎老朱家在长春发迹

南大街上兴办“玉茗斋”“玉茗魁

玉茗魁是南大街上最早的一家大百货商店。它是河北省昌黎县老朱家于1889年在长春兴办的。此前,老朱家先在1800年开了一家杂食店“玉茗斋”,生意虽然一直不错,但光靠杂食店是挣不了多少钱的。当时长春周围盛产农副产品,农民需要工业品,便要来长春卖和买。于是,长春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农副产品的集散地。老朱家看清了这条商路,便决心在长春创办一家玉茗魁百货商店,与玉茗斋连东不连伙,也就是独立核算。朱家也真是靠开设这个百货商店才发起来的。

玉茗魁坐落于南大街的头道街与二道街之间的东侧,商店开业之初,只有一间门市平房,后来业务发展了,逐渐扩大到10间房。1934年至1940年,是玉茗魁发展的鼎盛时期,它在南大街上已置有3个大院。第一个是玉茗斋南侧的南世一堂大院;第二个是玉茗斋大院;第三个是玉茗魁大院。这些大院,都是前门市在南大街东侧,后院大门在扇子面胡同。玉茗魁还在后院建有一座三层挂灰面的批发部楼房和二层的职工宿舍红砖楼。三层的批发部楼上层为仓库,主要做布匹和百货批发业务;二层的职工宿舍楼;一层为厨房、餐厅和仓库。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玉茗魁是中国人在长春经营的名盛一时的大百货批发商店。从业人员不下三四百人。在批发业务方面胜过后来的泰发合,其利润额也超过泰发合及其他日本人开设的商店。

B

总经理陈锡三经营有方

玉茗魁占地利人和长久兴盛

玉茗魁的首任总经理是刘永年,当时陈锡三还是一名普通店员。后来,刘永年年迈多病,因发现陈锡三为人厚道又有能力,便推荐他继任总经理,这也是玉茗魁任人唯贤的优良传统。后来,玉茗魁在陈锡三的经营下大放异彩,他也因此成为长春商界的名人。

玉茗魁的经营之所以长久不衰,主要是陈锡三经营有方。在我的印象里,他为人沉默寡言,遇事冷静,善于观察形势,做事果断。他的经营理念是“薄利多销,贱卖不赊,面向农民,面向县镇”,其经营特点是以价格低廉取胜。当时的玉茗魁,在大连、上海、营口、安东(今丹东)、图们、沈阳,甚至在日本都有驻在员,负责从当地采购。从产地直接进货,进价低,卖价自然便宜。玉茗魁淡季进货,旺季出售,尽管利薄,仍能获大利。他们从日本订购棉布时,要求厂家把500条经线的规格改成400条经线的规格,质量并未降低,而运到长春出售,价格便比别家便宜。

玉茗魁的经营方针与它的经营地点结合在一起,对其发展也起到“地利人和”的作用。玉茗魁地处长春南门里,与南关大桥遥遥相望。当时从南大街一下坡就是南门和南关大桥,外乡、外县的农民一进城先到这里,大车店也大多集中开设在这一带,农民习惯把这里叫“南大屯”。这一带还有不少其他店铺,外乡、外县来的人,在这里就可以将所需要的东西买齐,不必再到商埠地去。

再者,商埠地的泰发合百货商店、振兴合商场等主要卖高档商品,不面向农民。那里的售货方式都要求店员穿得漂亮,站在玻璃柜台后面,只能一问一答。对这种待客方式,农民也不喜欢,而玉茗魁对到来的农民“先烟后茶”,让他们感到亲切。农民到玉茗魁购物,不仅对服务满意,对商品的质量也很放心,人们总是高兴而来,满载而归。玉茗魁拥有的巨大人气,不仅仅增加了门市上的售货金额,还等于派出了无数的义务宣传员。于是,声誉不胫而走,誉满长春各界。

玉茗魁还善于与货郎打交道,而且做得很成功。货郎经常穿乡过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贩货力量。农村喜欢玉茗魁的货,货郎自然要到玉茗魁进货。经常到玉茗魁进货的货郎有二十多个,当货郎的人是非有便宜不来,不占便宜不走。有的货郎对各类布匹每种只买1/4捆,还要享受批发价,量尺要放宽,要求剩布头,这些便宜事玉茗魁都可以满足他们。逢年过节,玉茗魁还把花椒、大料等一概准备齐全,让货郎们可以把农村所需要的年节用品一次购全。长春周围各县的商号以及黑龙江省南部的一些县份的商号也都是玉茗魁批发货物的对象。

当时中国人经营的大商场,如泰发合、振兴合、宝泰昌和日本人经营的三中井百货商店、宝山洋行和俄国人经营的秋林公司等都与玉茗魁竞争,但玉茗魁靠薄利多销和面向农民、面向外县搞批发的经营方针,始终保持着优势。泰发合也想搞批发业务,还专门开设泰发栈,但始终赶不上玉茗魁。就因为这个缘故,尽管长春市的商业中心逐渐向商埠大马路北移,但玉茗魁的经营优势依旧岿然不动。

C

掌柜的份子钱怎么算

从玉茗魁看早期商业店铺如何管理

玉茗魁的经营与人事管理制度,原来采用的是中国商业的传统管理制度。投资人称为“东家”或“东方”,投入的资金是“钱股”,一般不参加具体的管理工作,即柜事。由聘请的管理人员“掌柜的”管理企业。掌柜的属于“西方”,西方的头头叫“领东掌柜的”,也就是企业的总经理。其他掌柜的则各有分工,负责某一方面的业务。掌柜的按月领工资,年终结算有盈余时可参加分红,并可作为“身股”。每三年结算一次,东西双方按四六分成,即东六、西四。 1938年,陈锡三为适应日伪统治的需要,由个人营业变更为法人营业,即组织形式上改为株式会社(有限公司)。这样便于将旧式账按营业额课税负担。掌柜的以下,是职员和店员,他们叫“吃劳金的”,简称“劳金”,他们只挣工资,不参加分红。劳金以下,是学买卖的,即学徒,都叫“年轻的”。他们的人数约占商店员工总数的40%。年轻的入号,也就是参加工作,要有介绍人和铺保。保条上写明“如有营私舞弊,携款潜逃,由保人负责”。年轻的学买卖三年期满后,可转为正式劳金,即由学徒转正。本号的掌柜的,大多数出身于本号学买卖的年轻的。这些年轻的又多数是昌黎、滦县和长亭三县的人,往往也都与掌柜的们沾亲带故,形成“乡亲”“亲友”“师徒”关系。这种关系便于管理,因此不愿意接受长春当地人入号。

玉茗魁对员工素质的要求是很严格的。要求从业人员稳准,也就是要稳重而诚实可靠,不然即使有天大的能力也不任用。领东掌柜以下各掌柜的都有分工,他们分红的“身股”又叫“份子”,“份子”的多少是按贡献大小、职位高低、责任轻重和能力强弱来定的,因此可根据“份子”的多少来划分级别;“劳金”(工资)的高低也一样是标志一般职员、店员的级别,而级别的高低之间,又要尊重和服从。

玉茗魁在用人方面实行“筛选法”。平时掌柜的批评员工时叫“过堂”,对犯大错误的员工,则通知介绍人领回辞退。对于使用人或提拔人从不照顾,不准走后门。如果只是能力差,又与东家有深厚关系的人,可以留用,但不能提职提薪。如果毛病多,照样不能留用。在前柜,也就是营业室,专派一名掌柜的,叫“站穿堂的掌柜”,现在叫“大堂经理”。他负责接待官私两方面的顾客和来访者,提防小偷和监督营业员的言行。在评工资时有发言权。

玉茗魁在营业上的收款制度不像现在的商店由收银台统一收款和开收据凭证,而是采取简单的一手钱一手货,一年才点货一次。因此,规定年轻的身上不准带现款。在宿舍每人都有一个钱口袋高高地挂在上面,并写着自己的名字。用钱时,都站在炕上在众目睽睽之下用竹竿挑下自己的钱袋,当众点钱。

玉茗魁的员工平时没有休息日,越逢“三节”越忙。逢过春节时从初一休息到初六,初六到十五半天营业,中午12时闭店。一过十六则照常营业,又是一年。营业人员都住店内,几位掌柜的住在靠近营业室的财会室内,住在一铺火炕上。一般店员住在后院的二楼单身宿舍。他们的家属多数在关

内老家,规定三年方可探亲一次,一个月时间,都选在淡季,在正月二十至九月十五之间。九月十五以后,生意进入旺季,因为农民秋收后都要添些衣物,生意便忙起来。探亲期间工资照发,路费自理。看病的医药费也由个人负担。

玉茗魁员工的伙食由柜上供应,平时吃高粱米和小米,逢五逢十吃白面,如馒头、面条、烙饼等,初一、十五吃饺子。掌柜的们可以吃炒菜。每逢春节除夕前,举行一次会餐,经理和伙计们欢聚一堂,举杯辞旧迎新。会餐的菜肴按老式的八碟八碗,十分丰盛。会餐时,照例请来一些往来密切的嘉宾,我虽年少,也被邀请赴宴,曾大饱口福和眼福。

玉茗魁的包装纸。(房友良收藏)

D

混乱时局中逐渐衰落

玉茗魁成为消失的长春老字号

玉茗魁的衰落是从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伪满政府实行物资管制和发布“七·二五”价格停止令开始的。由于货源断绝,百货、杂货等行业都沦为“配给店”,对市民限量、限品种配给。玉茗魁从此丧失任何独立经营的余地,连维持日常开支都有困难。东北光复前夕,玉茗魁已是膏脂枯竭,奄奄一息。剩下的只有躯壳、空房屋、空货架、空场地而已。

东北光复后,因市场恢复自由买卖,玉茗魁靠老的盛誉一度有些转机。陈锡三也费尽心血,通过紧缩开支、变卖闲置房产、扩大新股等方式筹集资金,力图重整旗鼓,但因时局不稳定,交通不畅,货源单一,农民的购买力一时难于提高,玉茗魁举步维艰。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玉茗魁变成了国民党警察大队防守南关的指挥部。1947年之后,在两年半的解放战争中,工商倒闭,民不聊生。陈锡三也不得不离开长春回老家避乱。留下的店铺则由副经理支撑管理。

长春解放后,玉茗魁老店因元气大伤,已无力恢复,只能退出长春商界。后来由玉茗魁在长春的旧人利用玉茗魁的铺垫在其原址开了一家粮油商店,叫“新玉茗魁”,但它与原店以及老朱家已毫不相干。这家粮油商店于1953年废业,房屋则作价退赔归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