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规范科学技术奖评 让奖励成为激励

29.11.2015  23:21

记者 刘怀 董杰

近年来,我省把创新发展作为全省“五大发展”蓝图的重要板块。为了鼓励创新、推动科技进步,我省高度重视对科技项目和科技工作者的选拔和表彰工作,每年评选省科学技术奖,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创造,促进学科带头人茁壮成长。

规范奖项评审

省科学技术奖分为科学技术特殊贡献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5类,旨在奖励在科技创新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是省政府对我省科研人员的最高奖励。

自1985年设立以来,科学技术奖每年评审一次。随着社会发展进步,我省一直致力于建设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体系,不断改革、更新评审办法,逐步完善评审细则。2012年,省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省科技厅制定了相应的《吉林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并施行至今。

近日,为了进一步规范评审过程中有关组织和个人的行为,我省又出台了《吉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行为准则与督查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加强对全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的监督检查,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廉洁、依法进行。

“《暂行规定》为我们列出了权力清单,对科技奖评审过程中涉及的全部环节的人员行为进行了规范”,省科技厅奖励办副主任杨松川概括道,即要求评审组织者与评审职责分离,评审专家与评审对象分离,评审组织者与评审专家分离。

相当于划出一条线,让评审活动中所有的参与对象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减少科学技术奖评审过程中人为干预的因素,使整个评审体系日臻完善,提高公信力。”杨松川说。

奖励也是带动

科学技术奖是对获奖者的鼓励,更是对全省科研工作者的激励。历届的省科技特殊贡献奖获奖者都是我省科技界领军人才,他们立足岗位,努力拼搏,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骄傲的成果,影响了一批又一批新进科技工作者。

对于从事农业研究的学者,2002年12月29日绝对是意义非凡的一天。就在这一天,世界上第一个大豆杂交种——“杂交豆1号”在吉林诞生,轰动了国际科学界。权威人士认为,这是继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后的又一革命性成果。

当时,玉米、水稻、高粱等农作物的杂交种先后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只有大豆没办法利用其杂交优势。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孙寰带领他的科研团队,历经20年的不懈努力,攻克了这项世界性科技难题,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可供商业化生产应用的大豆杂交种,并通过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杂交豆1号”的诞生,对我国乃至世界大豆科研和大豆产业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省的农业科学带来不一样的精彩,也开启了中国杂交大豆科学研究新的篇章。孙寰因此被称为“大豆杂交种之父”,获得了我省首届科技特殊贡献奖。

多年的实践证明,省奖的设立、授予以及国家奖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我省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省科技厅奖励办主任林少华告诉记者,尤其是在获得科技特殊贡献奖的专家带领和影响下,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正在茁壮成长。

培养人才,团队的影响力是无比强大的。中科院长春光机所研究员王立军带领的团队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技术方面的研究,曾多次获得省科学技术奖,并荣膺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技术发明二等奖两个国家大奖。团队在国内首次开发出2600瓦高光束质量高效节能半导体激光加工机光源,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为产品更新换代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经过了多方面的技术提升,在大功率垂直腔面发射激光、半导体激光合束等多项研究领域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历经了近20年的发展,这个老团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的新成果。这也是我省科研力量有序传承、不断推进的一个缩影。我省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在老一辈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下,在科技兴省政策的感召下,攻坚克难、潜心钻研,不断收获创新的硕果。

奖励更是激励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作为我省科技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省科学技术奖调动了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参与,促进了我省各类人才的成长,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引领了产业的发展。

仅2001年到2014年,全省共奖励优秀科技成果2830项,奖励科技人员近1.5万人次。”林少华介绍,这些前沿的研究成果的脱颖而出,引领着行业、产业乃至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书写着创新吉林的精彩华章。

今年,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客)在短短数月,分别迎来了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的视察。

作为轨道客车行业领跑者,长客的产品已出口到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等18个国家和地区;自主研发的高速转向架、网络控制技术、动车组铝合金车头等高铁核心技术均位居世界前列。长客也成为一张中国制造的“金名片”,吸引了无数的关注。而这一切骄人的成绩,都离不开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孜孜以求。

近年来,我省选择把“科技引领”作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以“激活科技”带动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渐入佳境,独立知识产权、突破关键技术、国际先进等关键词不绝于耳,有的应用于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带来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些,几乎都与我省科学技术奖获奖者有关。

长春希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获奖项目——“高清晰高均匀度全色LED大屏幕显示器”,具有独立知识产权,关键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显著提高了显示质量,打破了国际相关的技术封锁和垄断,促进国内行业水平整体提升,提高了国际竞争力;获奖的吉林大学教授任露泉课题组的“仿生脱附减阻技术”,明显提高了地面机械作业性能和生产效率,在国际仿生领域产生重要影响;“仿生非光滑机引犁壁和仿生柔性镇压辊”在今年被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殷敬华的获奖项目——“化学和生物改性聚烯烃材料的制备及其大规模应用”,在山东威高集团有限公司和哈工大五塑实业有限公司转化,年新增产值近20亿元……

这些获奖的创新项目,不但引领着产业发展,还激励着科技工作者,以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创新研究之中,砥砺前行、勇攀高峰。

省科学技术奖也是通往更大舞台的阶梯。自2001年到2014年,我省共有121项成果走出吉林、迈向全国。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殊荣的项目中,有自然科学奖20项、技术发明奖19项、科技进步奖82项。

在创新精神的指引下,全省不断涌现出卓越的科研工作者,引领和带动他们的团队、企业、产业乃至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我省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推动全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