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我国霾污染具有季节性、地域性特点

18.02.2016  10:55

      在过去的一年,我们既见证了“阅兵蓝”“北京蓝”的好天气,也遭遇了因冬季重度雾霾而采取的限行、停产,甚至停课等办法带来的一些损失。在这一年之中,我们的空气质量究竟怎么样?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除了污染排放以外,雾霾的产生还有哪些原因?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首席专家、研究员周兵做客《新华访谈》为您解读。

        新华访谈:去年陈吉宁部长刚上任时就表示,他每天起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天”,他说,如果是蓝天,他不敢懈怠;如果是雾霾天,他会感到不安,要加倍努力。那么这一年以来,从监测数据来看,空气质量状况是怎么样的?  

 

        柴发合: 环保部对于空气质量的改善非常关注,特别是对于大气污染的治理提出了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战略思路。

        10月份之前我们确实非常高兴,全国的空气质量改善情况非常乐观,和2014年比较起来,北京的PM2.5下降幅度达到了20%以上,其它地方有的城市甚至下降了将近30%。但是,到了2015年的11月、12月份,一是进入采暖季,二是遇到了不利的气象条件,导致重污染过程频发。和去年同期相比,北京11月到12月份期间的PM2.5平均浓度达到了139微克立方米,相比去年11月到12月的79微克立方米增加将近一倍。虽然治理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但是排放的强度还非常高,一旦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就会对空气质量产生显著的影响。

        新华访谈:雾霾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我国霾污染在地域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柴发合: 从原因上来说,我国重污染生成的过程基本上有四种类型:一是沙尘型的。比如到三四月份,有时候会有沙尘暴过来。第二个是在两个季节非常突出,一个季节就是在六七月份夏收的时候,还有一个是在9月底10月初秋收的时候,一方面由于季节转换,另一方面是秸秆焚烧非常集中,这个时候在有些地区会发生一些重污染的过程。第三是在夏天,有些时候由于大气氧化性在增强,容易发生光化学污染。第四,也是北方地区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冬季采暖,和其它季节不一样的是冬季采暖时燃烧更多的燃料,污染源排放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大气稳定性来说,冬季大气处于更稳定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冬季是重污染频发的重要季节,特别是在北方地区。

        周兵: 从地域空间分布来讲,我国雾霾天气主要有四个特点:一是以京津冀为中心的雾霾频发地区,另外是长三角,再有就是珠三角地区,还有四川和重庆一带,比较显著。从长期变化角度来讲,我们发现近年来珠三角地区雾霾确实是呈明显好转的变化趋势。

        柴发合:   我再说一下区域分布,从重污染区域分布情况来看,现在我国重污染已经形成连成片的现象,除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等重点地区之外,新的情形也正在形成,比如东北和华中地区的污染近年来也显著加重,引起公众的关注。珠三角正在持续改善,长三角也有一定的改善,现在污染最重的地区是京津冀及周边。京津冀及周边现在是我国重污染发生频率最高和污染程度最重的地区。

        新华访谈:所以北方的霾污染比南方严重,可以这样说吗?  

        周兵: 这个是阶段性的,从监测可以发现,去年11月以来,到目前为止,在京津冀地区发生了5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分别是11月的12号到14号,11月的27号到12月的1号,以及12月6号到10号和12月的20号到25号,第五次过程是2016年的1月1到3号。3号以后,京津冀地区没有再发生重污染的天气,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近期的重污染主要集中在2015年12月份前后。

(责任编辑: 省环保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