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头抓总合力攻坚 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开门红
记者 栾哲 王丹
全面深化改革大潮正起。2700万吉林人呼唤改革、投身改革、在改革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向着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砥砺前行。
自2014年我省按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档,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以坚定的决心,勇于担当,涉深水、闯险滩,抓铁有痕、踏石留印,蹄疾步稳开启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新纪元。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吉林大地擂鼓奋进,风起云涌——
全省共完成改革任务97项,出台各类重要改革方案和意见89个,出台政策部署多、频率高、力度大,奏响革故鼎新最强音;
我省在全国率先实现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零审批”,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比例达60.5%;
权力清单公开透明,已减少6352项行政职权,减少63.3%;与权力清单同步推进,对47个省直部门的监管、考核按下 “快进键”;
实缴制改为认缴制,降低创业门槛,最大限度为企业松绑;稳妥推进先照后证改革,全省5.37万户企业受益;
农村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深入推进,累计为农户发放2.19万笔、10亿元贷款;
组建义务教育“大学区”112个,覆盖义务教育学校486所,促进了教育资源共享……
随着一批批改革实施方案相继出台,随着一项项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宏图伟业势如破竹,在白山松水间铺展开来。
“统筹协调,科学实施,重点突破,以改革成效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和活力。”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巴音朝鲁的话掷地有声,再次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进军号角。
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科学决策,各地各部门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全省上下联动,凝心聚力实现全面深化改革开门红。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
一场深刻变革在吉林大地激情迸发。
牵头抓总 凝心聚力
——省委、省政府以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的信心,运筹帷幄、统揽全局,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呈现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喜人景象
人勤春来早。2014年1月15日,省委召开常委会,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了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省委副书记和常务副省长任副组长。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彰显出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的决心和“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的信心。
一年多来,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指挥部”,牵头抓总,把握方向、统揽全局。2014年3月29日,第二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了2014年工作要点,对全面落实改革任务、突出抓好重点改革做出安排;8月19日第三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标志着我省改革工作从宏观部署转到具体实施,从全面展开转到重点突破,聚焦重点领域改革;10月17日第四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提出严把方案质量关、督察关,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重点研究制定了吉林省改革中长期规划,调度了各领域改革进展情况,着力推动狠抓落实;2015年1月22日,第六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递交了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成绩单,乘势而上,对重大任务做出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主旋律;4月8日第八次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重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探索在全国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模式……
全面深化改革,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拿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的决心,冲破藩篱,勇往直前。
我省用改革的思维、改革的办法抓改革,以统领性的改革目标、标志性的改革事项、突破性的改革措施,真刀真枪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八次领导小组会议从建章立制,完善工作架构,到深入细致调查研究,再到研究部署重大改革事项,确立目标、任务、路径、方案和组织实施,围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谋篇布局,寻突破、抓落实,不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
结合吉林实际,我省制定了《吉林省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点任务落实的实施方案》,提出了176个方面改革重点任务;制定了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4年工作要点》和《2015年工作要点》,逐个领域部署了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制定了《吉林省全面深化改革实施规划(2014-2020年)》,把176个方面改革重点任务进一步细化为429项具体改革事项,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时间表、路线图和成果形式;建立了2015年改革任务台账,确定了83项改革任务,明确了改革成果完成时限,强化督导、有序推进,确保改革任务落地。
坐言起行,善作善成。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在抓落实中稳步推开,成效在抓落实中逐步显现。
短短一年多时间,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由宏观部署到具体实施、由全面展开到重点突破的新阶段,呈强劲发展之势:紧跟中央节奏推进改革,“蹄疾步稳”;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求突破;抓落实成为推动改革主旋律。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经济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纪律体制改革6个专项小组,作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6个“作战部”,精准把脉,靠前指挥,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合力攻坚的新局面。
惟改革者进,以改革促发展谋振兴
——经济体制改革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打出组合拳,直击病灶
经济进入调整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进入转型期……面对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我省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扎实起步,扬鞭奋蹄,踏石留痕。“国企改革要深化、民营经济要发展、简政放权要彻底、市场活力要增强”,一系列改革组合拳,好似源头活水,为吉林振兴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与活力。
改革需要突破口,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在哪?省委、省政府在简政放权方面率先突破,“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基层放权。把该放的权力坚决放到位,把该管的事坚决管住管好”。
我省在放权上做“减法”,赢得的是群众满意度的“加法”和发展上的“乘法效应”。为了保证权力放到位,我省破除“部门报、我汇总”的简单方式,创造性地采取了“反弹琵琶”的做法,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倒逼部门取消审批。“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最大限度为群众提供方便。”经过两轮清理,省公安厅行政审批项目由35项精简为6项,全省公安系统行政审批项目由171项精简为127项,非行政许可项目实现“零审批”。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省级行政审批项目由2013年初的592项减少到234项,减少358项,减少60.5%,取消下放210项……吉林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数量最少的省份之一,基本实现省级非行政许可项目“零审批”。
“梅河口是简政放权最直接的受益者。”谈到简政放权,梅河口市委书记庞庆波兴奋地说,作为扩权强县改革试点市,梅河口新增地级市行政审批项目权限367个。这些权限的下放,减少了审批环节,不仅方便了群众和企业,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极大改善了发展环境。
从“当头炮”到“连环炮”,简政放权让我省经济体制改革更稳、信心更足。2014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行工商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企业注册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改为认缴登记制。从“实缴制”向“认缴制”,乍看上去只是一个字的转变,透露出的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明确信号。去年3月到今年3月,全省新登记企业53731户,新增注册资本(金)365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1.59%和248.76%。
改革不仅激发了社会创业积极性,还“倒逼”行政主管部门一改“审而不批、批而不管”的作风,使市场更具活力、更加规范。我省民营经济从1978年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微不足道到举足轻重。为推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我省在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公平竞争、金融创新等方面探索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推动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整体跃升。同时,推进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提起创业工场,长春一点商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太春十分感慨:“政府为我们免除了场地费、无偿提供办公设备,还提供投融资、事务代理、企业运行管理、创业等‘一站式’集约化服务,真帮到我们心坎里了。”长春青年创业工场这种“政企社”三方立体环绕的全新孵化模式,帮助许多企业走出了“成长的烦恼”。
经济体制改革只有深化再深化才能触及矛盾最深处,改革只有具体再具体才能拔除阻碍发展之刺。过去,土地被禁锢在笼子里,农民守着“财富”过着贫穷日子。如今,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为农民撬开了利用土地资源致富的新路子。农村金融改革的重大举措,一下子突破了过去农村土地不能抵押的屏障。农民以家庭承包或流转的农村土地经营权作为抵押担保,可取得相应的贷款额度,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公主岭市万欣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薛耀辉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过去,他通过担保公司贷款450万元,每年利息达15万元,还得抵押90万元保证金。现在有了土地经营权证之后,薛耀辉用经营权与金融部门对接,仅这一项就节约成本20多万元。
像存钱一样存粮食,避免粮食产后损失,少了储粮负担,还能获利,大受农民欢迎的粮食银行试点花落我省。全省19个重点产粮大县,35户企业开展了粮食银行试点,以金融业的运营模式盘活粮食资源,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户代存代储粮食63.8万吨,解决了5.42万户农民粮食庭院储存问题,储粮损失损耗减少了5.32万吨,户均增收2500元。
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相辅相成,改革最终的落脚点是增进人民福祉。围绕生态特点,我省实施了主体功能区制度,重点实施东部长白山林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工程、西部生态区建设工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转化,构建绿色、循环和低碳的产业体系,倡导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2014年7月,省林业厅公布7段东北虎活动视频;11月,吉林珲春东北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拍摄到一只野生东北虎的正面视频;2013年10月,汪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拍摄到了“一豹带两崽”的珍贵影像,这是国内首次拍到“一豹带两崽”的野生东北豹实体影像,在世界范围之内也属罕见。而数据显示,目前在我省境内监测到东北虎有28只左右,东北豹42只。与1998年中俄美三国专家在长白山林区调查发现的东北虎6至9只、东北豹3至7只相比,有了明显增加。珲春、汪清地区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东北虎、东北豹繁殖地。莫莫格湿地监测到白鹤数量最高时达3809只,约占世界种群的90%以上,停歇时间和种群数量堪称世界之最。而随着长白山林区最后一车天然林商品材缴入国库,长白山森工集团天然林全面停伐。从今年4月1日起,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这是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宣告了多年来向森林过度索取的历史已经结束,重点国有林区从开发利用转入全面保护的发展新阶段。全省重点国有林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休养期”。
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省经济体制改革呈现出铿锵有力、全面推开的新局面,一批改革试点形成了特色,一批改革举措走在全国前列,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为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打开民主法治的“总开关”
——民主法制改革从法治和制度上为改革“清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
改革进入深水区,需要有知难而进、攻坚克难的胆识和勇气,更需要法治与制度的引领与保障。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绘就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蓝图,与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了上下贯通的“姊妹篇”。省委、省政府提出把依法治省建设与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 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及时修改废止不适应改革要求的法规规章,使重大改革于法有据,从法治与制度上为改革“清障”。“要全面打开民主法治的‘总开关’,把其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拧成一股绳,保证改革的实效落地生根。”省委、省政府思路明确。
思路决定出路。
2014年,我省被确定为全国司法体制改革试点6个省份之一。“要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被寄予厚望。
行动是落实最好的语言。改革以来,我省司法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有序推进: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分类管理制度和职业保障制度,完善司法责任制……深入调研摸实情,走进基层听民声,专家论证纳建议,先行试点探路径。一条条建议寄托着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对法治的信心和期盼,一项项举措彰显了政法机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决心与行动……
切实提高司法效能,让有限的司法资源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在符合中央、省委改革精神和原则要求的前提下,相关改革探索也在全省政法机关扎实推进。 “轻刑快审”改革优化了司法资源配置,缩短了审判诉讼周期,减轻了当事人的诉累,获得了社会广泛好评。2014年9月15日,因为酒驾获刑的被告人郑某,在见到起诉书副本后的第4天就被押解到长春市宽城区人民法院,十几分钟之后就等来了法院的判决。诉讼效率如此之高,让郑某感到非常意外。
“对启动轻刑快审程序的案件,以前此类案件每起平均30天结案,如今最快的从接案到结案仅4天时间,平均7天结案。”长春市宽城区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刘繁茂对新的审判机制改革有着切身感受。
人民意志是推动改革的力量源泉,民主法制是维护人民利益的制度保证。只有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才能广泛倾听民意、充分吸纳民智,为吉林振兴发展凝聚广泛的共识与合力。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省着眼于推动重点领域立法,依法制定修改了学前教育、大气污染防治、人参、旅游产业等9部法规,批准了11部单行条例,充分发挥了立法对吉林各项事业的引领推动作用;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提高了全省政协组织民主监督的科学化水平;全省社区、村等基层组织群众自治和民主协商扎实推进,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有权不可任性”。围绕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我省先后出台了《吉林省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吉林省规范涉及企业行政执法行为若干规定》,积极推进长春、白山两市及其所属县市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复议权试点,在全面推进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吉林号”行稳致远。
随着一系列带有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改革举措陆续推出,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为全省全面深化改革清障搭台、提供动能、划定边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全会绘就的民主法制蓝图进一步变为现实,人民期待的美好愿景正在徐徐铺开。
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
——文化体制改革紧抓顶层设计,深挖市场资源,审时度势、乘势而上
实现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必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打造具有吉林特色、吉林风格、吉林气派的文化格局,不断提升吉林文化软实力,为振兴发展提供硬支撑。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紧抓顶层设计,不断完善总方略、不断探索产业转型,高处谋划、细处着手、实处见效,审时度势、乘势而上。
一年来,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开拓前行,制定了《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了97项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任务。设计建立了“吉林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台账”,各责任单位定期报账、按时结账,建立起具体管理、动态管理和强化督促新机制。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从长影集团跨区域发展、吉林出版集团数字化转型、吉视传媒向多元化迈进到谋划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
改革迸发活力,创新促进升级。长影坚持电影创作和电影产业“双轮驱动”战略,出品的电影《老男孩》票房收入2亿元,3D动画电影《龙之谷》票房破4亿元。完成了长影老区改造,长影电影院、博物馆和音乐厅正式投入运营。由改革前连续6年亏损到2014年实现税后净利润0.62亿元,创建厂以来历史新高;总资产由改革前的2.5亿元到2014年的95.67亿元,增长了37倍。预计投资近400亿元、占地6000余亩的长影海南“环球100”项目正式开工建设,长影向跨区域发展迈出了闪亮的一步。
面对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严重冲击,吉林出版集团破除体制和机制弊端,适应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的要求,大胆探索转型升级,不断提升集团市场竞争力。以打造原创精品进入国家级重点项目、重点工程,进入国家出版传媒主流。通过项目拉动获得国家级奖项28项、国家级重点项目95项,图书市场占有率稳居全国第二名。
在深化改革中,吉视传媒大胆创新,短短几年成功走在全国同行业前列,成为一家现代多媒体网络运营商。日前,吉视传媒发布的2014年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04980.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6.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78.9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1%。小网变大网、模拟变数字、单向变双向、事业变企业、用户由“看”电视到“用”电视。
50多岁的李丽芬怎么也没想到,她现在会对电视节目如此“痴迷”。自从家里的电视机顶盒化身为“万能箱”后,她就再也离不开电视了。点播、欣赏高清3D大片,轻松上网、购物、游戏……吉视传媒正是通过对新媒体资源的整合应用,让百姓真正实现了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用”电视。
文化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开拓创新。互联网管理创造性地开展网站年检备案工作,在全国首创信息服务备案库、网上年检系统、网站考核打分三合一系统。推动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工作,省委宣传部与吉林大学共建的新闻与传播学院在去年秋季实现正式招生授课。开展“吉林新闻名人奖”“四名人才”评选活动,去年评选出12名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和名主持人。
吉林日报着力进行媒体融合的探索和尝试,打造24小时不间断信息发布平台,初步形成了中国吉林网、吉林手机报、吉林日报官方微博、微信、“I看吉林”移动客户端等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吉林电视台为受众提供了交互式媒体信息综合服务。全媒传播体系初现雏形,内容创新和信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2014年我省有3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使全省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达到11家。另外,有4家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通过评选,我省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达到9家。2014年省级文化产业重点园区总产值超过50亿元。
文艺创作生产进一步繁荣。“老品牌新形象,新品牌新高度”:“长影电影”、“吉林歌舞”、“吉林电视剧”、“吉林期刊”等老字号焕发新活力,“北方文学高地”和“吉林戏剧”等新品牌实现了新突破。2014年,我省有10项作品获“五个一工程奖”,覆盖“五个一工程奖”所有获奖门类。有1部纪实散文获“鲁迅文学奖”,2部电视剧获“金鹰奖”。长影的3部电影荣获“华表奖”。
在浓墨重彩响锣重鼓纵深推进改革进程中,保护传承弘扬吉林特色文化成为文化部门和文艺工作者的自觉担当。出版发行了首批17卷本《长白山文化书库》和《民族魂-东北抗联》。公布了539件日军侵华档案,编辑出版了“铁证如山”系列图书。吉剧《包公赔情》作为全国选调的15个优秀戏曲节目之一,参加了由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举办的2015年新年戏曲晚会……
文化是发展的血脉,文化是进步的灵魂。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省以其独特的创新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
民生为本,精准发力
——社会体制改革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多点突破、重点推进
改革,要“接地气”惠民生,让老百姓有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以来,我省社会事业领域改革从保障和改善民生入手,围绕群众最关心、最突出、最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坚持“民生为本”,不断创新工作思路,让百姓真切地体会到党和政府心向民生的情怀。
长期以来,因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的“择校热”是饱受家长诟病的一大顽疾。为改变这一现状,我省启动了城市义务教育“大学区”管理的实践探索,既发挥优质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又使“大学区”内学生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平泉路小学过去是南关区的一所薄弱校,80%学生是农民工子女。实行“大学区”管理以后,在优质校树勋小学的带动下,平泉路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升,获得了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半年前一直为孩子到底要不要去这所小学上学而纠结的张好峰,经过半年多的观察,感觉孩子的进步特别大:“孩子在这里同样也能受到很好的教育。”
改革就是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发展成果切实惠及每一位群众。在社会体制改革过程中,我省积极推行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医院对80个病种实行限价治疗,合作医疗补偿资金预付制度和新农合患者“先诊疗、后结算”制度。在农安县人民医院,哈拉海镇农民郑淑华事先筹措的手术费竟然剩了一大半,胆结石手术她只花了1600元,而过去这样的手术至少要几千块。改革使越来越多的像郑淑华一样的患者,成为制度的受益者。
全面深化改革一年多来,越来越多富有吉林特色的创新做法不断涌现,围绕完善就业体制机制,开展了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等8项试点,重点完善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出台了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进城落户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等3项政策;社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连续10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再次提高失业保险金和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试点、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试点和农民工工资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在细节中寻找惠民项目,把群众关切又容易忽视的小事提升到民生改善的高度,成为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着力点和突破点。
不久前刚刚搬进新居的贾淑珍一家,告别了居住40多年小屋。“现在搬进楼房,不但有自来水、暖气,上厕所也不用排队了。”贾大娘逢人就夸棚户区改造的政策好。棚户区,这个一度被群众抱怨最多的“老大难”问题,列入了省政府攻坚的重中之重。规范保障安居工程建设,打通保障房与商品房通道,进一步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扩大了房屋征收货币化安置比例。以保障安居工程为核心的“八路安居”工程,实现了从城镇到农村、矿区、林区、垦区等全覆盖,不仅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更让城市整体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为彻底解决居民吃水难问题,进一步理顺了供水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从“源头”到“龙头”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确保居民吃上放心水。全省对城市二次供水市政引入管、老旧二次供水泵站、二次管网、楼内管线以及用户水表进行改造。去年,撤并改造老旧散小二次供水设施2177座,改造陈旧水管网5053公里,使120万户城市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
改革就是要破解涉及群众利益的难题,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质量。我省把百姓的餐桌安全作为民生大事,全面实施食品药品安全放心工程,着力构建“体制健全、标准完善、产地准出、销地准入、质量可追溯、风险可控制、责任可追究”的监管体制。“阳光厨房”让消费者坐在餐桌前就可以监督“后厨”为自己制作食品;通过扫一扫小小的条码,就可以追溯到食品的“前世今生”……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以来,我省以最严格的标准、最严密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护航”食品药品安全。
改革,必须牢牢兜住基本民生底线,让困难群众生存有尊严、生计有保障、生活有盼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特困群体救助工程的意见》,统筹实施12项救助项目,强化政府综合性救助力度和实效,近175万特困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实施〈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意见》,统筹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处置机制,畅通救助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获助公平。长春市宽城区柳影街道菜市北街社区居民李文翠,离婚后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母子三人居无定所,通过“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十几天的工夫,就分到了一套43平方米的廉租房。一提起这件事,李文翠就激动万分:“现在政府给解决了住的问题,感觉特别有尊严,生活有奔头。”
风雨如馨,变革图新。一项项改革成果犹如春花竞放;一股股浓浓民生情怀,似甘露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一件件民生实事,温暖着百姓心坎。
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执纪监督
——着力解决影响反腐败向纵深推进的深层次问题,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立行立改、扎实推进
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既是推进我省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改革总目标的重要保证。一年多来,我省纪检体制改革立足实际、立行立改,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工作有序展开。
落实“两个责任”,是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关键。省委、省纪委分别制定《关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的意见》和《关于全面落实纪委监督责任的意见》。约谈市(州)、省直主要负责人,改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方式,着力发现问题、推动整改。各级党委、纪委围绕落实“两个责任”加大问责追究力度,处理272人,其中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43人。
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是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头戏。省纪委对内设机构进行了调整,执纪监督部门数量占机构总数近70%,执纪监督人员数量占编制总数近60%;大力清理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从104个减少到13个,精简比例87.5%。今年,在部分县(市)进行试点,研究探索县及县以下纪检机构职能定位、工作方式和作风转变问题,并适时总结试点县(市)纪委“三转”经验。规范反映干部问题线索处置方式和查办案件工作程序,做到既抓早抓小,又严惩腐败。建立“3+1”制度,集中研究查办案件工作;探索实行查办案件立案即交;完善案件审理工作,做到先审理后移送。加强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派驻机构主要负责同志不再分管驻在部门其他工作,把力量集中到主责主业上。
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落实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的要求,制定实施办法。落实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的要求,明确职责权限,规范工作程序。
根据实际需要新设和调整省直派驻纪检监察机构,逐步实现向省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全覆盖。加快巡视节奏,常规巡视由每年开展2轮增至3轮,把巡视监督的242个地方、部门和单位全部纳入巡视范围。探索开展同类同步集中巡视和专项巡视,增强震慑遏制效果。
今年,我省采取以市带县的方式,对9个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和60个县(市、区)进行同步集中巡视。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深化“五权”工作,制定指导意见和分工方案,狠抓任务落实。改进行政监察工作,深化依法行政监察,强化行政问责,促进依法行政。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建立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在我省全面深化改革里程碑上烙下了鲜明时代印记,为创造良好政治生态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蹄疾步稳,统筹推进
全面深化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一年多来,我省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中心聚焦、向深处发力,全方位统筹推进,改革成效看得见、摸得着。
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政治性、政策性强,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注重加强总体谋划设计,制定出台了《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推进落实方案》,围绕党的组织制度、干部人事制度、基层组织建设制度、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改革举措,规划了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着眼于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意见》,同时配套制定了综合分析研判、干部选任动议、落实群众公认原则、日常考核、干部选任监督5个具体实施办法。“一个意见、五个办法”的出台,构建起系统化、配套化的选人用人制度体系,为全省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问题导向,积极研究破解“唯票、唯分、唯GDP、唯年龄”选人用人“四唯”问题,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制度,提高干部工作民主质量,在干部选拔任用时正确分析和对待票数,把得票作为重要参考而不是唯一依据;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针对唯分问题,就贯彻落实中组部《关于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的指导意见》提出明确要求;改进优秀年轻干部培养选拔机制,坚持用好各年龄段干部;改进后备干部人选产生方式,建立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严格干部管理和选任监督,为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我省采取干部任前审核、任前审计、组织部门内部审核、县(市、区)委书记履行干部选拔任用职责离任检查“三审一检”措施,加大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干部档案“两核查”力度,筑起一道道选人用人的防火墙。今年以来,为把从严治党责任落到实处,我省制定出台了《关于实行党委(党组)领导班子及领导干部落实从严治党责任问责的暂行规定》,从制度上为构建从严治党新常态提供了坚强保障。制定了《关于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内部操作规程》,为加大个人重大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提供了有力遵循。
围绕创建服务型基层党组织这一主题,构建“1+X”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制度体系,形成覆盖农村、社区、非公等重点领域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指导格局。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真金白银投向基层,精兵强将派往基层,真心实意关爱基层,强化帮扶支持基层,集中力量办好基层党建十件实事,有效破解“没人干事、没钱办事、没场所议事”等难题,基层基础保障实现重点突破,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实现整体提升。全省范围内推行的“省市补助、政策扶持、开发配建、领导包保、县市区兜底”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着力破解了社区建设“筹资难、选址难”等问题,全省97%的社区活动场所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其中三分之一达到1000平方米以上;各级财政拿出1.87亿元专项资金,将全省社区“两委”成员报酬由月均1300元提高到3200元,普遍达到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社区成为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加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帮扶力度,全省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了52.5%,使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有了资源和能力。全国社区党建工作座谈会在我省召开,中组部以文件形式印发报告推广“吉林经验”。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做法被中组部推广。
走进长春市南关区桃源社区崭新的办公楼,映入眼帘的是开放式的服务窗口、物美价廉的阳光惠民超市、设施齐全的残疾人康复中心。“我们设立了10个社区网格党支部,实现了发现问题在基层、信息反馈在基层,矛盾解决在基层、民生改善在基层,做到了转作风、接地气、连民心。”社区党总支书记陈卓说。
积极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制定出台了《健全完善党管人才工作运行机制的实施办法》,完善了决策咨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联席会议、人才评选奖励报告、人才工作联络员、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共引进197人,5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其中1人入选创业类“千人计划”,实现“零突破”。探索建立“资金+项目+部门”的人才项目管理模式,对重点人才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调动了各职能部门的积极性。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基层行活动,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用进一步显现。随着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越来越实,为振兴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改革未有穷期。2015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放眼白山松水,全面深化改革如春潮在不断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