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思路推进就业创业服务规范化建设

15.01.2016  13:32

  近年来,吉林市就业服务局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从本地实际需求出发,进一步健全促进就业体制机制,持续推进规范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基础扎实、服务高效、群众满意的目标,得到了当地政府、用工企业和市民百姓的高度评价。先后被授予全国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人民满意公务员集体、全省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全省三八红旗集体等荣誉称号。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业务指导,促进就业服务规范发展 

  吉林市以满足社会就业服务需求为导向,逐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开展标准化试点,有效提升就业服务规范化水平。 

   (一)成立专门指导科室。 为更好发挥街道、社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的服务功能,2011年8月,吉林市就业服务局成立了基层指导科,专门负责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业务管理和工作指导。基层指导科成立以来,先后规范基层平台12套基本台帐和2套资源分布图表;编印《吉林市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指南》,将服务内容和服务标准归纳为五大类34项;绘制吉林市就业E图,详细标注城区范围内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在基层指导科的具体指导下,吉林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活动,将就业统计、证件办理、职业介绍等14项公共就业服务管理职能下放至社区,按居民比例配备工作人员,为社区配备身份证识别仪、打证机、触摸屏等办公设备,有效地提升了社区平台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群众提供“一站式”公共就业服务。基层指导科以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为引领,全面加强基层平台建设,目前吉林市有3个社区被人社部命名为“国家级充分就业社区”,有40个社区被省人社厅命名为“省级充分就业社区”。 

   (二)完善平台管理制度。 为确保基层平台规范发展,吉林市建立了一系列完善配套的管理制度。 定期培训制度 ,采取市级统筹指导、县(市)区垂直培训的方式举办劳动保障站(所)长、具体经办人员等不同层次的培训,使工作人员更好地掌握本职工作的政策法规和工作方法、工作技巧;建立了 “吉林市就业局基层指导”工作群,开通每天十分钟网络学习平台,在线解答疑难问题。 社区量化考核制度, 制定了《吉林市就业创业工作量化考评实施办法(试行)》、《城区、开发区就业创业工作量化考评细则》及《街(乡、镇)、社区就业创业工作量化考评细则》。通过细化量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工作目标和考核办法,将工作业务量、工作质量与资金拨付、奖惩机制实现科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基层平台工作积极性。此外,吉林市还规范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站工作职责》,制定了帮扶工作制度、跟踪服务制度等22个工作制度。制定了“文明用语和服务禁语”、“窗口制度”,对工作人员的服务礼仪和服务行为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三)开展标准化试点。 2014年,吉林市被省人社厅确定为公共就业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在召开企业和求职人员座谈会、开展专项调查问卷、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创业、就业服务、就业形势监测等三方面16个地方标准。为贯彻实施和检验各项标准,制定了权力运行流程图,形成了用标准指导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的良好局面。 落实 职业指导规范: 建立了职业指导室,引进了国内先进的职业素质测评系统,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 “量身定制”的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服务。采取“数据说就业”的形式,将供求分析报告做成图文并茂的短片,在新闻媒体进行播放,配以热门行业、工资指导价位和职业指导类的文章,通过大众传媒进行宏观的企业用工指导和求职指导,岗位的利用率和对接成功率都有大幅度提升。 落实岗位信息服务规范: 开展企业用工监测,选取不同行业的用工企业,通过填报用工监测表,准确掌握被监测企业的用工状况、实际招用情况、人员流失情况等,科学分析和判断全市劳动力就业、失业情况,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 

   二、创新工作思路,打造多元创业服务公共平台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稳增长的重要引擎和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吉林市针对不同创业群体、不同创业阶段的实际需求,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搭建多元创业服务公共平台,不断创新创业服务。 

   (一)创业项目推介平台。 依靠社会征集、与科研院校和兄弟城市信息互通,建立了以项目征集筛选、专家评估论证、项目库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创业项目推介体系。2014年举办了创业大赛,不同行业的项目分类竞技,从项目前景、可复制性、吸纳就业等方面进行评选,以赛事的形式挖掘了一批吉林市本地创业项目,并对项目持有人授予“江城创业榜样”称号。利用新闻媒体对大赛及创业项目进行循环播报,弘扬“草根”创业精神,推介创业项目,使创业成为普通百姓可触、可想、能干的“就业”创富的新途径。 

   (二)创业交流指导平台。 相继开展了“千人牵手创业”、“五一创业行动” 、“十业聚星、百企示范、千人创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创业系列活动。2015年,启动了江城创业行动,把创业提升为全民行为。建立了覆盖市、县(市)区、街道、社区的四级培训网络。率先将担保贷款、政策讲解、创业典型示范、创业专家指导引进培训课堂,使培训更贴近创业实践。开展了电子商务创业培训,推动网络创业。他们还成立了专业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建立了创业服务咨询指导室,开辟了创业者沙龙,引进了创业素质测评系统,为创业者提供信息交流、沟通学习的平台。他们还培养了一批社区创业指导员,将创业指导服务延伸到社区。 

   (三)创业孵化实战平台。 在支持各类孵化基地、创业园区扶持能人创业的同时,更加关注草根创业。2009年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了一批以百姓生活服务类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创业市场,由政府出资购买摊位,困难人员进场“”成本创业。全市14个创业市场扶持了2300多名就业困难人员成为了创业小老板,直接带动了1.1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为适应大众创业的新要求,采取政府指导支持、民营企业领衔自建的方式,打造了以继伟创业园、一网全城电子商务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为龙头的集创业培训、项目对接、创业孵化、众创咖啡、创业加速、指导服务于一体的众创空间,通过示范带动、基地孵化、政策扶持、专家服务等,吸引创业者进入基地孵化创业。将小额担保贷款发放指标纳入政府民生工程,引进第三方担保公司提供反担保,尝试“商场资产+业户信用”的担保方式和大学生免担保贷款,解决了借款人缺乏抵押物的问题。今年,出台了符合条件人员在经办银行申请小额贷款可直接享受贷款贴息政策,给创业者带来了更大的实惠。 

   三、结合吉林实际,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 

  吉林市针对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数量多、情况杂,援助就业、稳定就业难度大的实际,积极创新就业援助模式,建立就业援助长效机制,较好地发挥了公共就业服务在保发展、保稳定、保民生、促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一)建立四级联动制度。 在实行就业困难人员属地管理、分类援助的同时,建立了四级援助队伍和援助指挥中心,形成了“自上而下层层督导,自下而上逐级援助”的四级联动就业援助工作制度。指挥中心设在市就业服务局,就业困难人员可直接向援助指挥中心求助,指挥中心逐级下发援助督办单,自上而下地进行督办,根据被援助者的愿望,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指导推荐岗位,组织培训提高技能,协助贷款扶持创业等援助方式,切实把援助工作做细、做实。他们还通过与就业困难人员签订援助协议,推行 “一对一”包保援助和跟踪帮扶,根据援助对象的自身特点和就业意愿,研究制定个性化的就业援助方案,以援助协议的方式实施“一人一策”重点帮扶。援助中心成立6个月以来,受理援助173人,援助成功119人。 

   (二)开发 适应性 就业岗位。 从2012年开始,先后开展了以下基层、送岗位为主要内容的“三帮双促”、“一下四送”等活动。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市场就业竞争力弱的特点,在活动过程中,大力开发家庭服务类、生产加工类、商贸服务类、养殖种植类等技术含量低、简单易操作、工资待遇达到全市最低工资标准以上、工作地点就近就便、时间上相对灵活、方便就业困难群体上岗的适应性岗位。向企业界人士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会员、国有企业党组织、各级工会组织及社会各界人士发出“尽社会责任、展企业风采”的倡议,号召伸援手献爱心、提供适应性就业岗位。积极向用人单位宣传国家、省、市就业政策,鼓励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腾出后勤辅助类岗位。近年来,共开发适应性岗位4.5万个,较好的满足了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需求。 

   (三)完善公益性岗位管理机制。 积极拓展公益性岗位出资渠道,完善退出机制,切实发挥其托底安置的重要作用。采取政府出岗位、企业出资的方式,与吉化公司共同开发岗位,吉化公司先后购买了社区工作者、交通协管、治安管理员等岗位,安置下岗职工1.2万人,企业年支付各类补贴资金2563万元。采取政府与用工方共同出资、共同管理方式,共安置218名公益岗位人员就业,每年减少专项资金支出95万元。2014年,由政府单独列支3948万元,用以支付1171 个“五站大学生”及200个交通管理协警岗位各项补贴。结合创新社区管理,吉林市根据居民户数按一定比例为社区配备了公益岗位人员,并将社区公益岗位的配备、使用及管理权限下放给社区,使社区在选人、用人、管人上更有主动权。对新上岗人员实行三年退出机制,新人新政策、老人老办法,解决了困扰公益岗位管理的出口问题。公益性岗位开发至今,先后安置了2.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在经过大量开发、从严管理、总量控制之后,目前在岗人员6220人。 

   四、适应形势发展,加强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  

  信息网络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和手段。通过开发就业管理系统,加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吉林市初步实现了劳动力、就业信息资源共享,就业管理和就业服务全程信息化,极大方便了用工企业和办事群众。 

   (一)开发业务管理系统。 2013年吉林市投入320万元,对原劳动99软件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发了公共就业服务管理系统,将职业介绍、《就业创业证》办理、小额担保贷款等14个业务类、58个业务项、306个业务子项业务纳入到管理系统。管理系统与社保、财政、工商、民政等多个部门联网,与银行、街道、社区等经办机构连接,改变了过去人工审核、层层核对、逐级把关的业务经办流程,通过部门间数据的比对、权限管理,公共就业服务业务实行了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办结。《就业创业证》办理时限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变成了即来即办、立等可取;社保补贴办理周期由原来的三、四个月缩短到了15个工作日。 

   (二)开通网络服务便捷通道。 建立了以吉林市就业网为中心,公共招聘网、创业服务网、创业项目库、家政服务网、就业E网为补充的“一主五辅”的公共就业服务外网平台。 开通了 业务自助办理绿色通道功能,实现小额贷款申请、档案存放查询等功能。 开通了 个人求职和企业招聘网上经办功能,企业和个人可以自由地在公共招聘网中发布和查询信息、投递求职简历、预定招聘会场次和招聘展位。 开通了 职业介绍、创业服务等5个在线客服和企业用工招聘、统计信息报送等9个工作群,开展全天候一对一指导和服务。吉林市还实现了与全国联网,通过信息系统和业务专网定期将数据直接上传到全国公共招聘信息网。在每周联网城市的综合排名中,吉林市都能排在前50名,受到了部领导的高度评价。网络平台目前共有注册会员企业3170户,岗位信息18.6万条,个人求职信息408.9万条。 

   (三)开启 互联网 + 就业服务 新模式。 2013年下半年,吉林市申请开通了就业服务局官方微信公众服务平台和人力资源市场官方微博。安排专人进行素材搜集和信息发布,实时提供在线咨询、“微指导”、“微聘”等服务。利用微信平台的自动回复功能,将当月招聘会预告、最新规模企业招聘信息等内容分成11个栏目进行集中展示和推送,关注者通过回复指定数字即可了解相关内容,随时随地即可查看就业资讯和招聘信息,及时了解本地用工形势。利用微信平台中用户管理功能,为关注用户建立服务档案,实行个性化服务。从国家和省等权威网站中转载就业创业相关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文章,向关注用户及时推送,帮助其调整求职心态,更好的实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