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致富的主心骨——记东丰县湾龙河村党支部
“村民富不富,群众看干部。干部强不强,关键在班长。”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车头就是村党支部,班长就是村支书,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得好坏,关键看“火车头”。近年来,湾龙河村党支部紧紧围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统筹推进民生事业,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2010年至2012年度被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市文明村”,2013年至2015年度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省文明村”。
固根本,强基础,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湾龙河村党支部成员将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自身抓起,认真执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组织的各项规章制度,推行落实以财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务制度,按照法制、有序的轨道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大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平均每年发展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员1人,都在40岁以下,党员队伍逐步年轻化,结构日趋合理,并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致富项目,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在抓好党员队伍的同时,村党支部将服务群众的重心放在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上。2011年,采取“县财政支持一部分,包保部门帮扶一部分,镇党委协调一部分,村集体自筹一部分”的措施,完成了700平方米的村部和4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建设,还争取了健身器材、康复器材、图书等。在农闲时节,每晚村民打篮球、扭秧歌到21时左右,实现了群众办事、议事、学习、活动、娱乐不出村,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五个中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明思路,调结构,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湾龙河村党支部变“资源”为“效益”,做足生态文章;变“输血”为“造血”,挖透乡土文化;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使全村上下形成合力,走出一条保护与发展并举、环境与经济同步的科学发展之路。湾龙河村以往一直都是穷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4亩,农民收入普遍较低。村党支部成员在调研的基础上,一致认为可以在发展“两薯”上做文章,成立了“东丰县丰龙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万龙”牌商标,支部成员在自己家的地上率先开始种植“两薯”,用事实和村民们算了一笔账:每亩地平均产地瓜在5000斤左右,以平均每斤3元计算,一亩地的毛收入是15000元左右,除去人工、种子等费用最多5000元,保守估计每亩地的纯收入也在10000元,是种植玉米收益的4倍还多。老百姓看到了甜头,纷纷开始种植“两薯”,合作社由刚开始的几户,发展到了38户。村党支部细化明确了“两薯一菜”的质量标准,组织专门人员对每一户合作社成员的“两薯”进行认真筛查,并经常性给予技术指导,保证每家每户种植的过程绿色无公害。在镇党委的引导下,编制了3年升级晋位发展规划,成立了“东丰县湾龙河‘两薯一菜’产业园区”,全村种植的“两薯一菜”面积已达到120公顷,通过种植“两薯”,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3150元。同时,还建设了占地1400平方米、储量4000吨的储藏窖,窖上土地栽植地瓜,储藏窖用于解决村民薯菜过冬储藏的问题,除此之外还对外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5万元左右。
解民忧,保民生,不断提升服务群众水平。湾龙河村以合作社经济发展为龙头,促进了全村和谐文明发展。近年来,他们采取镇党委、政府支持一部分资金,群众自筹一部分资金的办法,使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极大变化。共计新建56个铁玉米栈、300个卫生厕所、3500米木栅栏,新修水泥路8.8公里,新安装预制板围墙3200米,修预制板和石砌边沟1500米,栽植绿化树木、花草30000余株。与此同时,村党支部致力于办好学校,以“建设人们满意、社会满意的教育”为主题,围绕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把全村建设成为“书香村”“文明村”和“发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