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送心续:“换心”之后会不会变成另一个人?

07.07.2015  10:16

患者张先生在辅助下已经可以坐起来了 新文化记者 苏杭 摄

新闻回放: 7月4日下午3时,广州一家医院进行心脏摘除手术,晚上9时03分心脏被送进 吉林 大学第一医院手术室,上演了一场生死时速——这颗活体心脏空运3000公里,创下国内最长距离活体心脏运输纪录。为此,广州至 长春 航班提前14分钟降落。心脏抵长后,吉大一院的医生第一时间为受捐助者张先生进行了手术。【 详细

新文化讯(记者 苏杭)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自主呼吸和进食。”昨天中午,吉大一院心外科主任马春野宣布,患者张先生的心脏移植手术初步成功。一周后,患者就可以走出ICU,返回普通病房。如果恢复顺利,进入普通病房的二到四周,患者就可以出院。

手术时 化解多项危险

马春野介绍说,手术成功,但在术中也出现了多项险情,尤其是在麻醉当中边抢救边开 刀。患者在麻醉状态下,身体松弛,血管是开放的,由于其心功能不好,出现低血压、心率失常、房颤、房室早搏等,给手术带来了很大风险。但这些情况在麻醉前都有预判,并制定了方案,所以险情都被逐一化解。同时,针对心脏长途运输、移植效果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在手术时准备了心肺辅助技术,防止移植的心脏功能出现问题,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好在手术中不需要使用心肺辅助技术,也为患者节省了一定费用。

患者已能够自主进食

患者张先生5日下午顺利脱离呼吸机,晚上可以自主进食,主要是吃些半流食等,并且在辅助下能够坐起来。昨天一早,亲属和张先生见面。“看到弟弟能够恢复这么好,我们的心终于放下了。”张先生的大姐流着泪说。

据医生介绍,一周后,张先生就可以进入普通病房,是半隔离的,以防出现感染。之后观察二到四周,就可以出院。

昨天中午,得到医生允许后,记者来到ICU病房,隔着玻璃能够看到,张先生在医生的辅助下,可以坐起来,他的面色比术前好了很多。各种仪器在监测着张先生的生命体征。目前,其窦性心律为94,属于正常值,体温为37摄氏度多,略高。医护人员说,下午可以试着让张先生下地走走。

已有113人捐献器官

在吉大一院门诊3楼,有一处“器官捐献墙”,记载着器官捐献者和受捐者的名字。据吉大一院DCD办公室内工作人员说,自2011年该院开展移植工作以来,共有113人进行了器官捐献,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9岁。这些捐献者的器官已经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注:DCD,心脏死亡器官捐献。)

“通过张先生的移植病例,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器官捐献者队伍中,让生命和爱以另一种方式延续。”马春野说。

“换心”三问

香港电影《夺命心跳》讲述了一个女人在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后,发现自己逐渐变成另外一个人,从而展开一系列不可思议的故事。那么患者会不会带有受供者的“记忆”,然后改变性格呢?

马春野:这只是电影的艺术加工,受赠者是不会因为移植捐赠者的器官而在性格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至于记忆更是无稽之谈。

2   供体和受体之间体重上有要求吗?马春野:这个要求两者体重相差大约控制在10%左右,如张先生的体重在71公斤,捐赠者体重在80公斤,符合数值要求。

捐赠者有年龄限制吗?吉大一院DCD办公室:最大年龄控制在60岁左右,最小的在3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