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落马官员5种畸形心理 吉林省政府原秘书长刘喜杰攀比心理致“底线”失守

09.10.2019  03:51

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群体,身处关键岗位、关键领域、关键环节,一旦发生严重违纪违法问题,往往“一查一大片、一挖一大窝”,严重破坏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影响恶劣。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紧盯“关键少数”,精准有力惩治腐败,把对当地政治生态影响大的“烂树”拔掉,剖析他们违纪违法的畸形心理,并以此为镜,告诫领导干部正心修身,时刻绷紧廉洁自律这根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我的地盘我作主”的自恃心理

1

案例

辽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曾经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正厅级领导干部,有过光彩的人生。

当记者时,获得过新闻界最高荣誉奖“长江奖”,还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主任时,获得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当台长时,还是新闻界公认的十大领军人物。然而,“急功见礼者”“利益追求者”和周边人的奉承、吹捧、虚伪的殷勤和低尊,让史联文深深陷入金钱与虚荣的泥潭之中。史联文在忏悔书中写道:“当了台长以后,我身边希望通过我的权力寻求利益的人也多了,在这些人的吹捧和央求下,我和他们就逐渐形成利益共同体,我的胆子也放开了,几万元、几十万元,人家送,我就收……”史联文自恃能力强、权力大,把党纪党规和工作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抛之脑后,胆大包天,肆意敛财,独断专行,辜负了党和国家对他的培养与期望。

点评

在近年落马的“关键少数”案件中,不乏自恃职位高的领导干部。他们有的自认为位置高,把自己当成特殊人物,奉行“我的地盘我作主”。有的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就算犯一点错误,组织上也不会予以追究。有的甚至认为离了自己,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各项事业就不会有很好发展,就算有点问题,组织上也会“投鼠忌器”,因为工作需要而不进行查办。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错误想法,他们才有恃无恐,最终越陷越深、无法自拔。这些落马领导干部自恃级别高、有靠山,就为所欲为、不知收敛,忘了初心和使命,忘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职责是组织授予的、岗位是根据工作安排的,再高的位置也不能胡作非为。在岗位上干出了成绩,也首先得益于上级组织的正确决策和有力领导,得益于班子集体的团结奋斗,得益于人民群众的艰苦拼搏,决不能以功臣自居。

“你有我也要有”的攀比心理

2

案例

吉林省政府原秘书长刘喜杰曾经忠厚踏实不贪财,但随着职务不断晋升,他自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心态逐渐失衡,防线彻底失守。

尤其让其心态失衡的是对官职的攀比,看到身边一些跟他同时起步的人得到晋升,他固执地认为,自己官路不顺是因为缺财少钱。所以,后来个别老板、官员抛出钱财“橄榄枝”时,他便开始欣然笑纳。“底线”失守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老板们的“围猎”中,刘喜杰的党性渐渐丧失。某药材公司董事长文某给过刘喜杰100万元做“铺垫”。2016年,刘喜杰担任吉林省政府秘书长。此时,文某希望能享受某市的土地优惠政策,地价可由5000万元优惠至2500万元。于是,文某找到刘喜杰。在刘的协调下,文某以2500万元优惠地价拿到土地。刘喜杰与老板们“亲密”接触,给他们创造了机会,为利益输送大开方便之门,却坑了自己。

点评

攀比之心,很多人都有。但对领导干部来说,比的不该是社会地位的高、物质财富的多、生活消费的奢。分析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不难发现,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就是因为存在盲目攀比的心理,受市场经济浪潮下不良思想的影响,看到有的老板一掷千金,心理失衡,认为自己的能力并不比他们差,于是就不择手段地敛财捞钱,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想当官就不要想发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提醒和敲打。部分领导干部不思为民服务,却将心思用在贪图享受、追求荣耀上,沉醉于金钱带来的满足感。他们忘了,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为民为公的,而不是用来做交易的,更不是用来兑换钱财的。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见贤思齐,多与别人比思想、比奉献、比作风,争先创优,应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任何背离组织和人民期盼的行为,最终都只会走上不归路。

“只有你知我知”的侥幸心理

3

案例

“收受红包礼金行为比较隐蔽,你知我知,成本低、风险小,一般会抱着侥幸心理。如果东窗事发,怪运气不好;如果幸运过关,则名利双收。”四川省农业厅原巡视员胡相全在悔过书中这样总结,“总觉得红包是人家主动送来的,收下好像也没亏欠别人,久而久之,送礼的人多,收的钱也越多。”

客观上,收红包的行为就变成了间接以权谋私和变相敛财的手段。到四川省农业厅之前,胡相全就开始挖空心思琢磨出一些“旁门左道”,试图规避纪法约束,与企业进行不法合作,默许其弟弟和妻子参与到经营投资活动中,后来还在企业拿年终奖、参股分红和入干股,以及在企业小贷投资获取利息收益和接受企业送钱送物。到四川省农业厅工作后,胡相全依然不知悔改,继续收受下属单位红包礼金和服务对象钱物,犯了“不应重犯再犯屡犯”的错误。上梁不正,下梁必歪。提及部门的系列腐败问题,胡相全说:“作为分管领导之一,有我脱不开的责任。对工作的管理和干部的监督我过问得少,要求不严,对纪律也没放在心上。”在《忏悔书》中,胡相全坦言对亲属放纵,没有管好家人。但家属放纵的背后,还是他自己的影子、面子。年逾花甲的胡相全凄然独坐高墙之内,叹未管住自己,叹没管好下属和家人,追悔莫及却为时已晚。

点评

无数案例表明,任何抱着侥幸心理,试图掩盖违纪违法事实、对抗组织审查、逃避法网的行为,都不过是负隅顽抗、枉费心机,最终葬送了自己。翻看落马贪官的《忏悔录》,虽然每个人的腐败行为都有其具体原因,但几乎每个人在自我剖析时都提到了侥幸心理。一些党员干部坠入自己设下的陷阱中,却还侥幸地以为“只有你知我知”,组织不会知道。在“不会有事”的自我安慰中,他们被假象一步步牵着走,最终坠入私欲的黑洞。有人自诩高明,以为自己精心设计、反复包装的违纪违法行为不留痕迹,没有人能查出来;有人觉得交往的商人“讲义气”、靠得住,他们不会“出卖自己”;还有的人认为“反腐败是隔着墙头撂砖头——砸到谁算谁”,觉得自己一向官运亨通,不会“倒霉”。正是在这些侥幸心理的支配下,不少领导干部肆无忌惮地践踏法纪“底线”。他们心存侥幸的背后,其实是低估了党和政府铲除腐败的决心和力度,高估了自己的伎俩和本事,错估了党纪国法的威严和力量。玩火者必自焚。耍小聪明,玩“暗度陈仓”之类的把戏,最终一定会栽大跟头、吃大亏。“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绝不是一句空话,党纪国法是带电的“高压线”,任何心存侥幸以身试法的行为必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办事收钱理所当然”的从众心理

4

案例

山东省菏泽市委原常委、统战部长刘贞坚有一个“原则”:事办不成不收钱,收了钱一定办事,如果办事不顺利无法如愿的,也要想方设法“补偿”。正因为这种“诚信”,一些有图谋的人对刘贞坚的“办事能力”深信不疑,刘贞坚卖起官来也肆无忌惮。刘贞坚交代,他收受贿赂主要是收党政干部的钱,尽量不收企业老板的钱,认为这样“安全”,比收老板的钱更“保险”一些。刘贞坚的卖官行径很快在菏泽市传开,当地还流传着一句话:“想办事找大嫂!”这个大嫂指的就是刘贞坚的妻子江某某。下属直接给刘贞坚送钱的时候,碍于面子,刘贞坚往往会拒绝。他认为,让妻子出面收钱会更隐蔽,也相对安全一些。于是,刘贞坚直接把“前台”收钱的任务交给了江某某,自己坐镇幕后指挥,夫妻二人唱起“双簧”,开起了“夫妻店”。在刘贞坚的卖官所得中,除两笔以外,其余都是通过其妻子江某某收取,共收受41名下属买官贿赂739万余元,其行径严重破坏了当地政治生态,败坏了一方风气。

点评

从众的背后,其实是唯利是图、贪婪心理在作怪。一些领导干部只想个人得失、不为群众谋利,只替自己考虑、不顾群众感受,还用“别人都这么做”的说辞来自我安慰。在他们看来,腐败是一种社会现象,大家都见怪不怪,不如放弃原则,选择随波逐流、同流合污。有的领导干部认为“法不责众”,抱着“过节收送礼金红包的那么多,多我一个也无妨”的心态,在潜意识里认同所有的“潜规则”,错误地认为“拿人钱财、替人办事”是一种社会常态,不拿白不拿。贪腐从众心理的滋生,让不少领导干部一夜之间就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由此可见,在权力面前,任何时候都要有足够的定力和清醒的头脑,任何一点私欲和杂念都可能成为引爆危机的导火索。领导干部必须始终牢记“党员姓党”,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明辨是非,坚守政治定力,同“潜规则”作坚决斗争,不做纵容腐败的“帮凶”,更不做随波逐流的腐败者。

“与组织讲条件”的补偿心理

5

案例

“自己在县委书记的位子上坐久了,感觉工作干得不错,但一直没有得到提拔,心态开始失衡,从任第二任县委书记开始,就只想着怎么多挣钱了。”河北省大名县委原书记边飞因贪腐落马后这样说。

边飞在被羁押期间曾说,自认为在魏县县委书记任上工作成绩很好,下一步应该到市里工作,但没想到被调任永年县(2016年撤县建区)继续当县委书记。从那时起,边飞产生了“政治上无望,经济上弥补”的错误心理。他开始大肆敛财,但也没有放松本职工作,政绩还算突出。在又当了多年县委书记后,边飞满以为能当市领导了,可竟然又被调到经济水平更加贫困落后的大名县任县委书记,这让边飞内心感觉很不满,从而更加追求金钱利益,直至案发。

点评

因觉得自己“吃亏”而萌生“补偿心理”,最终走上不归路的领导干部绝非个例,他们把自己和党组织的关系简单定义为付出和回报的关系,把分内的履职尽责当作向组织要待遇、讲条件的资本,一旦得不到提拔重用,觉得水平不如自己、政绩不如自己的人比自己提拔得快,就对组织产生抱怨情绪,想方设法在其他地方寻求补偿。“总觉得自己吃了亏”,实则是心态失衡,“补偿亏欠”其实是这些领导干部自欺欺人的借口罢了。领导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不是等价交换,不能眼里只盯着个人得失,斤斤计较于官位、报酬、待遇。应自觉摒弃头脑中“小我”的庸俗价值观,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在名利面前保持清醒,正确处理奉献与获取的关系,永远把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放在心里、摆在首位。

来源:七一网 作者中国纪检监察报记者  邱杰 任延会